另外一边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目标,唯一的标志性内容只有一条河流。
「我去跟卫星图对比一下……」
副总师房东飞说着打开笔记本电脑的盖子,动作却被袁孝康打断。
「不用了。」后者指向其中一个部分,「这个地方的河道轮廓都已经断开了,明显也出现了扭曲……还挺严重。」
「见鬼。」程俊红沉默地注视着这张图像,眉头渐渐拧紧。
对于火箭炮阵地这样的目标来说,部分扭曲倒是不影响后续判读,但如果要绘制地形地貌或者更加精细的部分,那麽这样的结果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他非常清楚现在问题的严重性——合成孔径雷达本是乙号方案对抗竞争对手的撒手鐧,如今要是没有明显效果,那可就要成为小丑了。
「能确定问题出在哪麽?」
程俊红视线转向另一边。
其实看见刚才侦察结果的时候,袁孝康就已经把原因给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但出于严谨,也为了让甲方设计师相信,他还是打开了雷达后台的运行日志丶
很快,在密密麻麻的数据流中,几个关键数值被标红突出。
「成像的方位解析度并没有什麽问题,但高距离解析度非常糟糕且稳定性很差,时好时坏。」袁孝康解释道,「这也和我们对这幅图像的第一印象相符,整体上效果尚可,但细节失真很大。」
会议室陷入尴尬的寂静,只有散热风扇的嗡嗡声回荡在空气中。
「如果允许更小的视野,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
一名年轻的工程师率先打破僵局。
袁孝康几乎不假思索地摇头:
「合成孔径雷达的高度……也就是距离解析度跟视野角度,还有角解析度都无关。」
说着在面前的一张纸上写出了一条简单的公式:
「实际上,SAR是依靠发射大带宽信号之后再脉冲压缩来提高距离解析度的,所以解决这种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增强脉冲压缩,但是……」
「但是问题出在能量分配。」程俊红接着他的话茬说道,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安静下来,「为了不影响结构稳定性和空气阻力,这两台涡轮发电机的体积很小,恐怕没有额外的功率来强化后端数据处理能力。」
「实际上,发电机连维持现有的供能水平都非常困难。」袁孝康补充道。
他调出雷达系统的工作参数,又在旁边对照冯学忠的飞行数据,指着几个过载峰值对应的位置:「看这些时间点,正是成像质量最差的时候……当然,歼侦8C的飞行速度比预定的装机对象更慢,但必须考虑到飞行高度也更低,所以实际的功耗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理论上,解决方案很简单——增加发电功率或降低能耗。
但前者意味着更大的涡轮发电机和更重的机体,后者则要牺牲侦察性能,两者都会让乙号方案失去竞争优势。
一时间,整个设计团队的成员都陷入了沉默。
在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又有几个折中方案被提出,但随即全都被否定——
如果无侦8只有他们一个方案,那折中或许可以接受。
但是,跟简单粗暴的甲号方案比起来却不行。
直到墙上的时钟指向凌晨三点,程俊红终于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
「收集所有测试数据,明天……不,今天上午我会飞回蓉城,先向杨总做个汇报。」
他合上笔记本电脑,金属扣发出清脆的「咔嗒「声。
当人群散去,程俊红独自留在会议室,再次调出那组对比图像——光学通道的完美表现与雷达通道的缺陷形成刺眼的反差。
他突然想起两年前立项时自己说出的豪言壮语:「我们要造的不是一次性侦察工具,而是能反覆使用的空中之眼。」
而现在,这个梦想正卡在两台小小的涡轮发电机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