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会议结束,人群开始散场。
常浩南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起身,径直走向了正被几位同行围住交流的吴明翰院士。
「吴院士,您好。」常浩南伸出手,语气平和而尊重。
吴明翰连忙结束与旁人的谈话,转过身,双手握住常浩南的手:「常院士!您好您好!没想到您也来参会了,刚才的议题……」他以为常浩南是来讨论大会内容。
常浩南微微一笑,开门见山,却又绕开了刚才大会的焦点:「吴院士,这次来,是想了解下华芯国际在更成熟制程方面的能力。」
这个说法实在有点太模棱两可,吴明翰用笔帽蹭了蹭头发:「具体是指……哪方面?」
会场内人多眼杂,再者栗亚波那边的试验也还没个结果,所以常浩南还不准备把自己的成果直接说出来。
而是换了个角度。
「我们火炬集团,连同火炬-C.B.法拉利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领域。」他提到了自己掌控的资源,「这一块对晶片的需求量巨大,而且跟传统的工控需求不同,这一块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亚于消费端。」
「不知道……华芯国际目前在48nm,以及更精细工艺节点的产能如何?是否能支撑大规模丶高性价比的流片需求?」
吴明翰作为内行人,当然知道再怎麽高精尖的工控需求也不太可能跟消费端一样,所以对方的提问大概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因此比较委婉地回答道:
「常院士,智能制造和物联网这块,主要应该是48nm,或者更成熟的65nm丶90nm节点,这些算是我们目前产能的主力,良率和稳定性经过多年打磨已经相当不错,成本也有竞争力,但是……」
他话锋一转,转向另一个角度:
「您说的『更精细节点』,如果想通过NXT:1950i这样的深紫外设备制造,那就要结合离轴照明丶相移掩模丶还有多重曝光这些技术,去强行实现比理论极限更高的解析度……技术上,我们确实在攻关,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常浩南也看出对方是会了意,于是追问:「量产能力和良率如何?」
吴明翰摇摇头,语气变得沉重起来:「理论上,曝光次数每翻一倍,解析度就能增加一倍,但实际问题非常大……」
说到这里他略略加快脚步,和常浩南来到一个稍僻静的地方:
「一方面,这些技术本身极其复杂,工艺整合还不完全成熟,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会导致失败。另一方面,多重曝光极大地增加了工艺步骤和套刻对准的次数,每一次对准都会引入微小的误差,累积起来,会导致晶片上特徵尺寸的均匀性变差,关键尺寸偏差飙升……」
「总体来说,双重曝光可能可以实现比48nm更高的特徵尺寸,但良品率和成本都不太容易控制,产能也就不可能提上去,至于四重曝光……」
吴明翰脸部肌肉抽动了一下:「理论性能几乎可以对标EUV,不过大概率连一片产品都流不出来。」
常浩南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惊讶或失望的表情,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个答案。
他对吴明翰描述的困境不置可否,既没有追问细节,也没有表达看法。只是在吴明翰说完后。
只是沉默了几秒钟,然后提出了一个让吴明翰更加意外,却又隐隐觉得合情合理的请求:
「吴院士,您说的我明白了。技术攻关的艰难,我深有体会。」他停顿了一下,「不知是否方便……我想近期亲自去华芯国际的晶圆厂参观一下……不需要特别安排,就看看你们最真实的生产线和工艺现状。」
实际上,这个要求提的有些冒失。
华芯国际毕竟是个企业,常浩南手里也有企业,虽说不构成直接竞争,但你开口就要去最核心的地方看看,总归不太合适。
但吴明翰心中却念头飞转:常浩南院士突然对晶片制造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是成熟制程?还要实地看生产线?
这绝对不仅仅是出于对智能制造晶片供应商的考察那麽简单。
联想到火炬实验室那些前沿研究成果……
吴明翰的心脏不由得加速跳动了几下。
他隐隐感觉到,这次参观如果成行,或许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机。
「当然方便!」吴明翰冒着越俎代庖的风险应承下来,「我马上联系人安排!您看什麽时候合适?我们全程配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