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章 能算明白帐,但算不明白人心
叶向高身上有一股暮气,缺少了一股年轻气盛,做事总是思虑周全,在朝廷里待久了就会这样,这也是为何李成梁总是和巡抚们闹矛盾的原因。
形而上丶不切实际丶道德崇高的士大夫,总是不能理解李成梁做事的逻辑。
李成梁又杀人了,李成梁又在里挑外撅,挑唆夷人各部内讧,搞得鸡犬不宁谁都不能安宁,李成梁又在杀良冒功了,只是不肯蓄发,就将人杀死,未免过于残忍。
李成梁也总是不能理解这些个士大夫的想法,就跟缺根弦儿一样。
这群天杀的夷人,杀了他李成梁帐下将领丶军兵,李成梁非但不能打回去,巡抚还让李成梁再派使者去沟通?这不是有病是什麽!
都不肯蓄发了,那就是不肯王化,不肯归附,就是心怀异志,就是反贼!
地方官和朝廷来的朝廷命官,在道德丶政策执行丶立场等等问题上,都有着极大的冲突。
话不投机半句多,时间一长,矛盾就开始加剧,李成梁和巡抚之间的矛盾,很快就会闹到皇帝面前。
在朝堂眼里,李成梁和巡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很容易被认定为李成梁在拥兵自重,在谋求自立,而李成梁为了避免被指责,不可避免的拥兵自重丶养寇自重,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万历初年,李成梁拥兵自重的危机,就是这麽来的。
侯于赵的解决办法,其实很笨,他就是垦荒,增加粮食产量,让辽东农业,从入不敷出变成了略有结馀,而后用结馀继续垦荒。
用不断扩大的地盘丶田产丶山林山货等产出,用增量来掩盖致命的央地矛盾,在发展之中解决问题。
朝廷看到了辽东的不断发展,肯定李成梁的贡献,李成梁拥兵自重是为了开拓,也有了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去说服朝中士大夫们。
最终在发展的大局之下,朝廷和辽东地方,求同存异,朝廷给李成梁世袭侯爵,换李成梁离开辽东,避免辽东真的向藩镇滑落;李成梁坐拥开拓之功,也不用过分担心被卸磨杀驴。
「下令各县,准备烧荒。」叶向高又给师爷下了道命令。
「叶知府,这烧荒是不是有待商榷啊,这这…」师爷吓了一大跳,没想到一向儒雅随和的叶向高,居然下了如此残酷的命令。
「太慢了,贼人打过来,就对他们清缴,一些个表面上归顺的熟番,却和这些生番里外勾结,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防不住,传令吧。」叶向高仔细想了想,还是坚持命令。
他这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迁徙府治所在;第二把火,烧向了严格执行十分有争议的蓄发令;第三把火,就是真的去烧火。
「我知道烧荒是什麽,不用提醒我,朝廷问责下来,我一力承担,下令。」叶向高看师爷还有话要说,解释了一句。
秋风萧萧边草黄,每到秋天的时候,大明卫军就开始出塞烧荒,烧出一个隔离带来,让草原人不敢南下,烧的久了,草原荒漠化会加剧,这项政策执行了近两百年了。
烧荒不仅仅是一个战术手段,不光是一把火,而是烧荒丶水源投毒丶伐木清林丶烧山丶闭市丶驱虏剿夷等等一整套的政策。
自隆庆四年议和之后,大明履行了和俺答汗的合约,取消了这种手段。
就像是王崇古为首的晋人们的赶马捣巢丶印子钱等,很少见于史册一样,只有寥寥数语可以去猜测,关于烧荒的残忍,大多数都是一笔带过。
尤其是隆庆议和丶大明再伐俺答丶绥远王化之后,烧荒这种事,就逐渐被春秋笔法所抹去。
人都这样,记性不好,过个二三十年,大家都会逐渐忘记,烧荒已经是很久之前的记忆了。
现在,叶向高将它拿了出来,就是加速吉林等地的开拓速度,配合朝廷迁民政策,将辽东这片在天变之下会成为龙兴之地的地方,彻底占据,防止生变。
「是。」师爷遵命。
烧荒这政令一出,叶向高的名声怕是要和凌云翼坐一桌去了。
叶向高之所以下这道命令,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吉林局势,再这麽『你侬我侬』下去,不知道多少孩子,要和他当初一样,出生在旱厕之中。
既然有现成的办法,加速大明对辽东的王化,既然一定要有个人来做那个罪人,为何不能是我呢?
叶向高翻动着各地文书,他在吉林府,对一句话理解更深,那就是不要低估肉食者一厢情愿的破坏性。
上一任吉林知府是狼狈回到腹地,吉林知府曾下令剿灭黄鼠狼。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这句歇后语,被人广为所知,吉林知府一想,百姓好不容易养的鸡,都被黄鼠狼叼走了,简直是岂有此理,下令剿灭黄鼠狼。
很快,就出现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儿,老鼠泛滥成灾。
格物院派了三名农学博士,最终完成了解释,黄鼠狼在辽东被叫做黄大仙,保家仙,但为何如此,却没几个人说得清楚,农学博士把这民俗的渊源解释清楚了。
黄鼠狼是杂食动物,它的性情十分凶残,几乎什麽都吃,但它主要食物是老鼠和野兔,农学博士们解剖了数百只黄鼠狼,确定了一件事,一只黄鼠狼一年能吃掉三千只老鼠丶田鼠,而这三千只老鼠一年要消耗掉近两千斤的粮食。
但凡是黄鼠狼多的地方,老鼠就少,百姓就少丢粮食,久而久之,百姓们虽然不知道为什麽,但还是把黄鼠狼当成保家仙丶黄大仙了。
叶向高一上任,就取消了关于黄鼠狼的猎杀令。
这种肉食者的一厢情愿,破坏性极大。
上一任一共干了四年,牧民丶农户丶猎户,一共猎杀了数万只黄鼠狼,导致整个吉林都有鼠灾的隐患了,不得已,辽宁抓了三千只黄鼠狼,投放到了吉林地方。
之所以不放养野猫,是猫不适合辽东,辽东的冬天真的是太冷了,野猫冬天会冻死的。
上一任还做了一项错误的决策,解散营庄。
吉林府垦荒,用的是营庄法,所有的田亩都是营庄集体共有,所有的垦荒照准,都是发给营庄,而非个人。
营庄收成的三成要交给辽东卫所,剩下的七成归营庄,因为缺少帐房,营庄的分配简单粗暴,大小不算,按人头,平均分配。
侯于赵丶李成梁当然知道这个制度不好,因为大小不算,那小孩子又干不了多少活,襁褓里的娃娃不能干活,女子就是干活比男丁少,奸诈的农户们,岂不是要多生孩子来分粮食?连女娃子也要养活?
这其实就是侯于赵丶李成梁的目的,就是让人多生孩子,充实辽东,辽东的汉人还是太少了,看起来四百万汉民很多,可是这辽东如此广袤的土地上,真的太少太少了。
这个制度已经执行了长达十八年之久,因为缺少帐房,这种制度,很快就有了缺陷,那就是各营庄都有那麽几个聪明人。
这些聪明人想的简单,我不干活,我还能吃一样的饭,我为什麽要拼命干活?
只要营庄里出一个懒汉,很快,营庄里就会出一堆的懒汉,而且这些懒汉还合起伙来,欺负老实庄稼汉子。
上一任知府觉得这样不行,就直接下令,开始将垦荒照准,直接发给个人。
十几年了,夷人已经不成气候,田土基本稳定,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个政令,都没有任何的问题,毕竟大明腹地这麽多年都是这麽过来的,但一执行,就有了问题。
夷人确实不成气候,可是这野狼丶野猪丶老虎丶熊,还是一群一群,这些野兽袭扰村庄,之前有亦耕亦军的营庄民兵义勇负责猎杀。
营庄解散,营庄的营田不再集体所有,各家人管各家田,义勇民兵有的变成了农户,有的直接投军,缺少了义勇民兵的猎杀,这些野兽就成了营庄的头号大敌,来去如同无人之地。
就这样,垦荒照准,再次发给了营庄集体,而非个人,当然,营庄里的懒汉,也有了去处,有的被迫充军,有的则直接在吉林船厂打包上船,送南洋去了。
吉林各县都有句童谣:脑袋一拍,有了;桌子一拍,定了;胸脯一拍,成了;大腿一拍,坏了;屁股一拍,走了。
这段童谣说的就是上一任吉林知府,他倒是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了个烂摊子让叶向高处置。
朝廷有的时候,有些政令,也是肉食者的一厢情愿,当这些略显昏聩的命令下达到吉林时,本该据理力争的吉林知府,选择了执行命令。
比如万历十七年,朝廷下旨到辽宁丶吉林两地,要求这两个地方,营造辽宁大学堂和师范学堂,这本来是丁亥学制的大好事,但这政策适合辽宁,不适合吉林。
辽宁原来是辽阳都司,隶属于山东布政司,自洪武年间,王化二百年,东北四百万汉人,有三百万都在辽宁,辽宁营造大学堂丶师范学堂丶三级学堂,都有那个基础,而吉林没有那个基础。
就是把学堂修好了,浪费钱粮不提,哪有士大夫来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授课?
这个命令最大的问题是建在吉林县,而不是长春县,吉林县满打满算就三万丁口,长春有十万丁口,吉林县没有足够的丁口,撑起这麽多的学堂。
可上一任吉林知府就这麽执行了,要在吉林县建了师范学堂,而非长春。
有点像徐州知府刘顺之,在保漕运还是保民生选择保民生,刘顺之告诉陛下,之前徐州府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保漕运,就是一丝不苟丶完全执行上级命令导致的乱象。
所以,吉林地方需要叶向高和朝廷博弈,但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被地方官利用。
如果问叶向高,是在朝中做官容易,还是在地方做官容易?就以叶向高个人而言,还是地方容易,因为他就是乾的再不好,最后也就是拍拍屁股走了。
他是进士出身,是翰林院庶吉士,他还是帝党,天子门生,他就是阎士选口中所说的天上人,只要不是把吉林拱手让给了夷人,最多也就是平调腹地,继续攒履历罢了。
一个月后,皇帝陛下的旨意抵达了吉林府,准许吉林府迁徙府治到长春县,并且还给了二十万银,用于迁徙所费,不要过分滋扰地方。
皇帝给这二十万银,说明朝廷也是希望辽东可以继续发展,继续垦荒,容纳更多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农业剩馀。
至此,叶向高在吉林府的地位,再无人可以撼动了。
熊廷弼和叶向高不同,叶向高造成的困局,多数都是他自己经验不足造成的,熊廷弼面对的困局,主要是倭国糟糕到了极致的局面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