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因果二字,向来不饶人(2 / 2)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金安。」姚光启和阎士选走进了御书房内,拱手见礼。

「坐坐坐,二位辛苦。」朱翊钧示意二人就坐,姚光启脸上那道疤,依旧十分的显眼,但并不丑陋,相反浑身正气。

姚光启和阎士选平级,都是正四品,但在环太商盟总理事会中,姚光启是主官,阎士选是佐贰,姚光启是阎士选的顶头上司,可阎士选那个克上的被动,从来没对姚光启发动过,或者说没有能发动成功。

姚光启这个大功德士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陛下,佩托总督把今年的应还贷款,全都还清了。」姚光启坐定后,说起了墨西哥总督府的佩托总督。

佩托总督欠着大明战争借款,利息高达24%,这麽恐怖的利息压在头上,佩托对这个事儿,还是很上心的。

要不然,对他佩托本人丶对墨西哥总督府而言,那真的是大明恩情还不完。

按照和大明的约定,一旦佩托总督实际掌控了三个银矿矿群的两个,那麽大明就会认定佩托总督掌控了墨西哥的局势,战争状态结束,年利息会从24%降低到4%,所以佩托拿到了五桅过洋船后,就开始积极推动夺回矿群之事。

把今年应该还的钱,连本带利都还上,就是佩托在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

「申阁老对朕说,负债会把人变成奴隶,果不其然,佩托总督以前顶天就是个海盗头子,这压力上来了,也算是有模有样了起来。」朱翊钧感慨佩托的变化。

佩托从打扮丶气质,再到行为方式,活脱脱的一股海盗味儿,但现在佩托终于有了点总督的样子,他开始积极收回矿群,甚至在墨西哥鼓励农桑,兴修水利,他居然听从了建议,修了一条六十里的小运河,能够灌溉数十万亩的良田。

这背后当然有汉人在指点,佩托手下有个谋士,这个谋士是个汉人,名字叫张海田,是绍兴人,此人有个很有名的老师,长崎总督府总督徐渭。

徐渭算是师爷这个行当的祖师爷了,师出名门的张海田,到了墨西哥总督府,积极建言献策,倒是让佩托越来越像个总督。

「陛下,张海田是原长崎总督府的海防巡检,他去墨西哥,是受总督徐渭的命令去的。」姚光启说的非常郑重,张海田的确是给佩托总督做了谋士,但他还是大明在编的墩台远侯。

他去墨西哥,主要是为了收集情报。

至于垦荒开田丶兴修水利丶连村并寨丶修桥补路丶劝农桑之本丶与大明商贾沟通往来丶引入《简易方》丶开设汉学馆这些,全都是捎带手做的。

张海田建议佩托总督在太阳城修一座天文台,用以观星,但其背后的目的,就是收集墨西哥的水文地理天象。

佩托不蠢,海上没有温情,蠢货活不了这麽长的时间,可佩托还是认采纳了张海田的建议,修建了太阳城天文台。

和大明交恶的代价,佩托根本承受不起,墨西哥也承受不起,大明虽然远,可是金山国真的很近。

「佩托总督承诺,今年会有300万银流入大明,比去年多五十万银。」阎士选补充了佩托委派理事,对大明的承诺,五十万银,真的不算少了,能修一个先帝皇陵,能有这个增长量,还是因为背靠大明。

佩托手里就半个矿群,容易打的都打了下来,剩下的全都是硬骨头,他要搞定这三个矿群,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佩托也算是有一点知恩图报。」朱翊钧点头,肯定了环太商盟理事会的工作成果,每年能保证三百万银左右的白银流入,就是佩托不还钱了,大明也一点不亏,他还的每一厘银,都算是大明赚的。

朱翊钧和姚光启丶阎士选聊了很久关于环太商盟的情况,环太商盟最多的事儿,就是调节各种贸易纠纷,这些贸易纠纷里,其实大多数都是劫掠,赎回船只,大明《海洋贸易法》在快速完善之中。

劫掠行为是决不允许的,惩罚的措施,是三个总督府,联合金山水师对这些海寇进行清缴。

里面也有一些疑难案件需要处置。

吕宋总督府扣了智利总督府三条船,已经长达一年之久,智利理事要求放船并且赔偿损失,吕宋则坚持不肯放船,甚至要处决其中七名智利船员,因为这三条船上,有足足七千斤的阿片球。

如果是几斤的量,还能说是船员夹带私货,足足七千斤,可见是船只的集体行为。

这个案子,环太商盟所属的海洋法庭进行了审讯后,最终认定吕宋处置是正义的,引起了智利理事的强烈反对。

「这案子,王谦奏闻过,他做得对,敢在大明领海贩卖阿片,就是找死,为此大明甚至处决了数十名海防巡检,他们蛮夷到了大明的地界,就要遵守大明的律法!」朱翊钧表明了他这个皇帝的态度。

船是海防巡检扣的,人是王谦主张要杀的。

这个判罚让智利方面十分的不满,认为环太商盟理事会失去了理事会中立立场,完全偏袒了明属总督府,而歧视他们这些海外夷人,才如此判罚。

姚光启是个狠人,根本就不惯着这个智利理事,把大明之前判罚的案例,全都甩在了这理事的脸上,告诉他,海洋贸易法就是这麽规定。

商船走贩阿片,一斤处斩,五十斤连坐,吕宋总督府扣船丶处斩涉事船员,都是遵守了海洋贸易法。

这位智利理事,还要联合墨西哥理事丶秘鲁理事来反抗这种偏袒和不公,但墨西哥理事和秘鲁理事,都没搭理他。

上一次西班牙特使索伦,都因为贩卖阿片,被大明给斩首示众了,连费利佩都没有过分纠缠,而是以个人行为搪塞过去。

蛮夷就是这样,能不讲理就绝不会讲理,但凡是讲一点道理,都是被逼的没办法了。

「陛下,有件事,理事会分歧也很大,熊廷弼在倭国关东平原建立了江户城,要加入环太商盟。」姚光启说起了一件难办的事儿,这件事的难点在于,熊廷弼没有关东平原建立有效统治,算不上是总督府。

总督府也是有标准的,没有建立有效统治,顶多算是个开拓者,今天准了江户城加入,第二天,熊廷弼被倭人赶下了海,把江户城赶出去?这样看起来有点太儿戏了。

环太商盟,可是大明很严肃的外交衙司,如此朝令夕改,只会让同僚们笑话。

「这倒也是。」朱翊钧想了想说道:「就暂且以待考察者的身份加入,限期三年吧,如果三年后,熊廷弼在关东平原依旧稳如泰山,朕给他设立新的江户总督府,这样一来,他就名正言顺了。」

这就是折中一下,不符合条件,可以降低一下标准,先走着流程。

江户城以一城的身份,以待考察者加入环太商盟,依托的是皇帝的保举和信誉,一旦熊廷弼失利,他丢的不是他自己的人,皇帝跟着他一起丢人现眼。

「对于黄金宝钞海外推行之事,二位如何看待?」朱翊钧问起了黄金宝钞海外推行之事。

「这个…」姚光启和阎士选互相看了一眼,彼此的眼中,全都是为难。

姚光启觉得这就是礼部那些大老爷们,一拍脑门的决定,没钱用丶缺钱用的地方,比如大明腹地丶吕宋丶旧港这些地方,只能用宝钞,连不怎麽缺贵金属的金池总督府,都不用黄金宝钞。

想要推行黄金宝钞,这不是肉食者的一厢情愿是什麽?

这不是两个人想想办法就能解决的问题,是根本无从下手。

「很困难?」朱翊钧疑惑的问道。

姚光启点头说道:「非常困难,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墨西哥丶秘鲁这几个总督府,根本不需要宝钞,他们的银子,还要送到大明来。」

货币这个东西,是依赖于货物而存在。

大明这种生产力,造成货物规模十分庞大,在加上几乎没有产出的贵金属,才不得不推出黄金宝钞去使用。

贵金属比较多,货物规模比较小的地方,贵金属货币完全满足使用需要,推行纸钞,真的真的非常困难。

「朕跟礼部的说一声,暂缓推行吧。」朱翊钧察觉到了事不可为,让礼部暂停推行黄金宝钞的推行。

没有施政条件,强行推行的结果,只有不了了之。

朱翊钧和姚光启详细了解了环太商盟的第二件大事,关于商品定价的问题。

之前的贸易,一直是随行就市,市场的普遍价格购买,但这种定价方式,导致了大明实际上亏钱了。

原因也很简单,大帆船到港的时间,正是茶叶丶丝绸丶棉布丶毛料等价格最低的时候,比如丝绸,春天桑蚕吐丝,生丝变成丝绸上市的时间,正好是大帆船到港时间。

大帆船贸易是大明重要的出口手段,一到这个季节,大量的货物,都会源源不断的涌入几个市舶司,尤其是涌入松江府,堆积在了港口的货仓之中,这就导致彼此竞争压价,价格比较低。

对外贸易能换取真金白银,而卖到大明本地,货物价格不高,利润不大,有的时候,收到的还是黄金宝钞,货物聚集在松江府,就不意外了。

真金白银,谁都喜欢。

种种原因,导致环太商盟理事会,决定进行全年价格平均定价的方式。

「松江远洋商行,是鼎力支持的,但小的商户,不肯答应。」姚光启讲明其中困局,不光是东太三个总督府反对,连大明的小商小贩也非常反对。

一旦采用全年价格平均定价,那麽资产规模小的商贾,就没有一点机会了。

泰西商人,为何不从远洋商行这种大商号订货?价格一样,质量还有保证,规模较小的商贾,只能靠降低价格,减少一点利润,换取订单。

「就成本而言,小商户的成本必然高于大商号,真的竞价的话,小的商贾,更无力抵抗。」朱翊钧立刻说道。

松江府有一个庞然大物藏在水面之下,那就是垄断资本正在形成。

以孙克弘的远洋商行为例,他们只要把棉布,在成本线上进行销售,只要三年,就能把这些只想着出海丶外贸为主导的小商贾彻底打死,进而完成垄断,获得完全的定价权。

这麽长的时间,松江远洋商行之所以没有这麽做,不敢这麽做,就是怕朝廷觉得他这头猪已经肥了,可以宰了。

有些时候,松江远洋商行不得以没货为由,让出部分商品,以防止被松江知府视为吃独食,兼并垄断的不义商贾。

自从万历维新开始,张居正就反覆强调,天下困于兼并,早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正确,在士农工商这些领域,都要抑制兼并丶垄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