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跟风迁都(2 / 2)

「王卿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可有解决之法?」

「有!」王肃斩钉截铁的说道:「臣请开经筵!」

「经筵?」裴潜有些不解的问道。

「对,就是经筵。」王肃朝着曹睿拱手说道:「禀陛下,前汉宣帝的甘露年间,就曾在石渠召诸儒讲五经。汉光武又多次听儒者讲经,汉章帝又在洛阳白虎观召集大儒辩论古文今文之精妙,选其精华。」

「既然陛下也有意让诸大臣学习经义,臣以为陛下不若在宫中开设经筵,挑选精通五经与史书之人三日一讲,陛下与众臣子皆可入宫内听经筵。」

王肃说着说着,又在后面补上了一句:「臣以为此事极佳。可使陛下熟悉史事与经义,可让众臣子学习日新丶明白君王圣意丶从而恪守臣道。若待诸皇子年纪渐长,或也可使其旁听经筵,渐渐熟悉政事!」

「王卿此言大善!」曹睿站起身来,略带几分感慨的拍了拍王肃的肩膀:「王卿之言当真说到朕的心里去了。学而不厌丶诲而不倦,说的不就是王卿这样的人吗?」

「臣不敢自比孔圣。」王肃躬身一礼。

曹睿先是一愣,而后又想到了这句话的全文来,乃是出自《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评论自己的话。也怪不得王肃如此言语。

曹睿笑道:「就算比不上孔圣,朕看王卿比一比董仲舒丶郑玄还是可以的。」

「诸卿,」曹睿环视一圈:「王卿方才所说的经筵之事,你们以为如何?」

「臣不敢妄言。」卢毓出声道:「但臣以为学经总不会是坏事。」

徐庶点了点头:「王侍中不愧为当世大儒,总能在经学与制度上建言献策,臣叹服。」

裴潜笑了一笑:「王侍中之语也让臣心中赞叹,臣想向陛下讨个旨意,以后王侍中经筵讲课的时候,还请能让臣等列席旁听一二,臣就感激不尽了。臣年轻之时在河东丶河内学经,虽说也是研习大儒学识,却从未遇到过像王侍中这般学深似海的老师。」

「朕是准了。」曹睿笑着看向王肃:「就不知王卿愿不愿意了。」

王肃拱手答道:「诲人不倦,这是陛下方才与臣说过的,臣又岂会不愿呢?」

众人一齐笑了起来。

曹睿笑道:「那第一次经筵就在这寿春宫内开讲吧。就如王卿方才所说,三日一次,只要没有急如烈火的军国重事,朕看内阁阁臣丶三名枢密丶六名尚书,还有侍中丶散骑官员,都要囊括在内。若是在洛中的话,三公九卿和各位在洛阳的封号将军,都要一齐入宫听讲!」

「那首次经筵就定在二月初一吧。至于前三次经筵,就由王卿这位大儒开讲。待讲完三次之后,朕再看看要不要请其馀大儒来讲。」

「臣等谨遵圣意。」四名侍中纷纷拱手行礼。

……

正月二十五日,船队浩浩荡荡的顺长江而下,抵达了建业城东的码头之处。楼船丶艨艟丶斗舰丶各色运送物资之船,加起来约有二丶三百艘之多。

船队自上游武昌而来,并非仅仅是调派水军,而是代表着吴国的迁都之举。

没错,几乎与魏国同一时段,吴国也进行了迁都。将都城从原本位于大江中段丶与汉水交界之处的武昌,向东迁移到了建业。

待孙权形制夸张华丽的巨型楼船停稳在码头旁时,自扬州牧吕岱以下的扬州官员们,纷纷将目光聚集到楼船的木梯旁,翘首以盼。(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