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郭桥兵变(上)(2 / 2)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5329 字 13小时前

然而,方重勇要办的那件事,却是丝毫不能妥协的!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了!

这天一大早,张光晟就匆匆来访,直接进入议政堂找严庄,还带来了方重勇的亲笔信。

看张光晟一脸紧张的样子,又看了看信封上没有被人动过的火漆,严庄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越是局面大好,越是有极强的心理预期,临门一脚的那一刻也就越发紧张。如果破罐子破摔,反倒是可以放开手脚去办,不必想其他的,死马当活马医嘛。

拆开信,严庄面色数变,最终还是长叹一声,没有再多说什麽。

「严相公,官家怎麽说?」

张光晟疑惑问道。

「你自己看吧,反正很快就不是什麽秘密了。」

严庄将信递给张光晟,后者一看,瞬间了然。果然,该发生的事情,还是会发生。意外之所以被称为意外,就是因为它不会经常发生。

「张将军去准备一下吧,三日之后,便是庆功大典,到时候一切皆有分晓。」

严庄微微点头说道。

其实,方重勇在信中也没有说什麽特别的,只是说三日后大军便会从郭桥大营前往汴梁城献俘,包括天子在内,满朝文武皆要参加朝会。

而朝会的地点,便是在汴梁城皇宫。他让严庄安排好献俘的相关事宜,城内城外的治安,以及献俘该有的流程,都要事先准备好。

乍一看,这封信似乎并无不妥的,也没有说什麽特别的。但在信纸最后一页的左下角,有一个事先约定好的标记。

但凡是出现了这个标记,那便意味着某件「不可说之事」,已经到临门一脚之时,即将发动了!

有鉴于此,严庄和张光晟二人都很紧张且激动。

这个「献俘」大概率不是假的,也就是说,确实俘虏要献给天子,精锐部曲也要在汴梁城皇宫前,接受天子的「检阅」。

在外人看,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除了这些事情以外,还会发生什麽别的事情,那就不好说了。这封信即便是落到外人手里,也不知道方重勇到底想干什麽,顶多隐约猜出来而已。

这位方官家,平日里办事就是异常缜密。即便是严庄,也只是知道计划的一部分。至于到时候具体要做什麽,那就按方重勇信中明示的来就行。

比如说,把非嫡系的部曲全部换防到汴梁城外,甚至汴州之外!

比如说,当日汴梁城各街道戒严,任何人都不得外出。

比如说,要提前控制武太后和天子,而且汴梁城皇宫的禁卫,也要提前换一批生面孔。

诸如此类,有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小事要办。

一时间张光晟也感觉事关重大,连呼吸都变得不那麽顺畅,只觉得心脏在砰砰砰的狂跳。

「嗯,下官这便去准备。」

张光晟对严庄抱拳行了一礼,领命而去。出门之后,屋外的寒风一吹,他那发热的脑袋瞬间冷静了不少。

在汴州做那件事,如果是其他人,简直跟找死没什麽区别,哪怕那个人是李家的天子也一样。李偒的例子殷鉴在前,足以让后来人警醒。

然而,如果那个人是方清的话……就没有任何难度了。

此时此刻,张光晟想的并不是事情能不能办成,而是他在这件事当中,会起一个什麽样的作用。

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就别再说什麽好面子不方便了。这个时候,就要赤裸裸的表忠心!

一句话,绝对忠诚还不够,得让官家知道自己绝对忠诚!

那麽,到底该怎麽做呢?

张光晟一边走一边想,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

会盟之后,赤松德赞送了一支很细很短,但装潢得极为精美的「长矛」给了方重勇。

该矛的矛头上开了血槽,还在根部镶嵌着各种色彩不同的宝石。整根矛头都是用黄金打造,看起来金晃晃的很刺眼。

关键是矛头上刻着一个很让方重勇破防的名字,那就是「婆罗门」。

方重勇还特意找汉地的吐蕃僧人询问了一下,所谓婆罗门,在他们那里是说:某种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就称为「婆罗门」。

简单来说,用在这里就是法力无边的具象化。

赤松德赞送这麽一根细矛,显然是很有讲究的。

这天,方重勇正在郭桥大营的军帐内把玩这根,只有普通长矛四分之一不到的「婆罗门」,恍然之间,好像彻底理解了天龙人的奥义。

你是贵族,我也是贵族,我们都掌控着权力。

我们之间打打闹闹的,玩乐而已。大家都是高贵之人,彼此之间惺惺相惜,讲究点到即止不能失了体面。

所以,我送一根婆罗门的长矛给你,表示对你身份的认可。将来两国交兵,如同我们在棋盘上下棋一样,只是这辈子人生的一个游戏而已。

而其他人,都是贱民,不是可以跟我们相提并论的存在,实乃两脚牲畜也。

对他们的命毫不在意,并非因为我喜好杀戮,而是他们并非我们的同类,杀之无所谓善恶。

理解了这个思路,方重勇霍然开朗,想通了过往很多无法理解的事情。

「果然是头上的辫子好剪,心中的辫子难剪啊。」

方重勇长叹一声,心中那点改朝换代期待,立刻就变得沉重起来。

如赤松德赞一般想法的人,不知凡几,他们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在他们是权贵的时候,拼了命的讲贵命天授,直到黄巢黄老爷横空出世教他们做人。

这些人才知道,不能在你是权贵的时候,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理所当然。

怀揣着这种劣根性,方重勇感觉将来多少得给他们上一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