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白云湖的数字吓死人(1 / 2)

第936章 白云湖的数字吓死人

于大富答道:「回皇上的话,那是两间杂屋,一间大致是用来放农具丶柴火丶蜂窝煤。我们农场有蜂窝煤厂,每年分几次从河南或者滦州运几火车皮的煤回来,然后在蜂窝煤厂用机器压制成蜂窝煤,卖得比济南城要便宜,会沿着固定路线,定期送到各家各户。

一般都是放在外面那间杂物房里。

里面那间杂物房,一般放玉米土豆红薯等杂粮。我们白云湖农场一带,未开垦的荒地还有一部分,场部鼓励职工利用农闲时间去开垦,种植杂粮。

按照司农寺和户部的部令,这些土地无条件归开垦农户经营五十年,全免赋税五年」

参观完这户人家,又去了不远处另外一家,那户人家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身体硬朗,其中一位还架着楼梯,去院子杂物房顶晒玉米。

看到于大富带着朱翊钧一行人来参观还十分高兴,听到是万历圣天子御驾亲临他们家,激动兴奋,跪倒在地上要磕头,朱翊钧连忙叫人扶起他们。

「万历新朝新规矩,不必磕头了。而且你们年过七旬,国朝从太祖皇帝就传下规矩,古稀老人不必行礼。」

朱翊钧在老汉的引领下,在家里参观了一圈,然后在院子里摆上长条凳丶马扎,围坐了一圈。

朱轩妮带着弟弟妹妹,跑到后面的一片树林里玩耍去了,自有随从侍卫去保护他们。

「老汉你贵姓?」

「回皇上的话,草民姓孟。」

孟老汉年纪很大,但是头脑很清楚,听力也不错,没有已读乱回。

「你高寿。」

「草民七十有九。」

「你是有福之人啊。难得啊。」

孟老汉咧开嘴笑,牙齿缺了大半,难怪刚才说话漏风。

「你有几儿几女?」

「回皇上的话,草民跟婆娘生了四男三女,活到成年的只有两男一女。现在他们也都当了爷爷辈,儿子们都分家了。」

「那你现在跟谁住?」

「跟老大一家住。他有两儿一女,也都成家,现在帮忙带着二儿子的儿女,也是草民的第三个重孙和第二个重孙女。」

「好啊,四世同堂,何其难得。孟老汉,万历新时代,只要他们孝顺,生儿生女都一样。」

孟老汉连连点头:「皇上的话肯定没错,只要孝顺,生儿生女都一样。前两年,我家婆娘突然生病,住进了农场卫生院,多亏了闺女忙前忙后。」

「你儿女都在农场?」

「都在。我跟大儿子在第六队,老二在第一队,女儿女婿在第十队。都不远,就是老二家要摇着船穿过这片湖。」

「那就好,孟老汉,你原籍哪里?」

「回皇上的话,草民原籍兖州宁阳县,说是孟圣人的后裔,可惜隔得太远,连宗族谱都上不了。

草民三代都是曲阜孔府的佃户,到了老汉这一辈,终于在这白云湖有了自己的地。草民一家老小,天天给皇上你烧高香,祝你万寿无疆啊!」

刚才在他家堂屋也看到了,神龛上方也是一张朱翊钧的彩色画像,上着有香。

朱翊钧笑着摆了摆手:「世人那有活一万年的,不过朕谢谢你们了。」

继续又问:「你们一般种什麽庄稼?」

「回皇上的话,我们农场水源充足,一半的田地种得都是水稻,另一半靠得远的,种的是小麦。

水稻田可以抢种一茬油菜,现在大家在地里忙着种油菜。其馀犄角旮旯,以及新开荒的田地,种玉米丶土豆和红薯。

这些都是皇上你从海外给咱们找回来的好宝贝啊,种下去不用怎麽管,抗旱抗寒,收成还不不少。尤其是土豆红薯,一锄头下去,我的乖乖,满地都是。

要不然大家都说我们这几辈人是撞到大运,遇到了圣天子,过上好日子了。」

「那你们还养猪丶鸡鸭和鱼吗?」

「养。

以前各家各户单独养,但是太辛苦了。

万历七年,第三队出了个能人,统一在队里养,各家各户平摊钱粮。

选好的猪种,盖砖瓦猪棚,再选精细人当饲养员,还时常去济南农科所找养猪的技术员,来给指导。

一年下来,第三队养了四百多头猪,头头体肥膘壮。每家每户分了一头过个肥年不说,其馀的都卖给供销社,每家每户还分了一大笔钱。

其它队一看,这是好事,都学着模样,于是各队都有自己的养猪场。」

孟老汉很健谈,巴拉巴拉说个不停。

「养鸡场是农场办的,一年好像能出两三千只鸡,据说德州扒鸡,用的就是俺们白云湖养鸡场的鸡。

每天还出几千鸡蛋,专门卖到济南城。

鸭子就只有第十丶十一和十二生产队养,养得不多,只有几百只。专门用来吃稻田里的害虫,前年闹蝗虫,这些鸭子立下大功,后来农场每年都要养上几百只」

孟老汉不愧是白云湖农场第一批职工,各种情况张口就来,仿佛装在他的肚子里。

又攀谈了半个小时,朱翊钧叫人留下六匹上海牡丹牌花布,起身告辞,继续巡视。

十一点左右,有农妇先回家做午饭,朱翊钧随即选了几家,「突击」检查,验证了一番,发现虽有安排,但情况大致都属实。

站在一处路口草坪上,朱翊钧环视一圈,转头对于大富等农场丶农垦局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