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责任推了出去,蝗灾导致的后遗症,还需要朝廷负责善后。
受蝗灾影响,上述地区今年的税款,肯定是指望不上。
不光收不起来钱,还要再出一笔赈灾款,以维护地方稳定。
倘若运气不好,蝗灾继续向外界蔓延,那麽局势还会更加糟糕。
朝廷的财政压力,再次上了强度。
南直隶。
催缴钦差刚到地方,就收到了朝廷的公文。
阅读到最后,万怀瑾的双手,忍不住颤抖起来。
本来催缴税款的就不好干,进了士绅腰包里的钱,就很难再掏出来。
在来时的路上,他就想着联合地方官向百姓加征一笔,先把前面的窟窿填上一部分。
朝廷只是要钱,不会在乎钱是从谁身上收的。
把窟窿给堵上,事情也就结束了。
完成了任务,他就回去交差。
后续的事情,同他这位催缴钦差,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北方遭遇蝗灾,朝廷财政压力大增。
光堵上去年的窟窿不行,还必须保证今年的税款,能够足额缴纳。
压力一下子到了他这位钦差大臣身上,现在万怀瑾是进退两难。
一度他都想挂印而去,不过这个念头刚生出来,就立即给打消了。
官场有官场的规矩,有些事情不是想躲就能躲开的。
此时挂印而去,不仅仅是丢官,还要丢命。
朝廷追责下来,小时候逃课,都能成为亵渎圣人经典的重罪。
催缴税款的苦差事,能够落到他的头上,主要就是他游走于朝中各派之间。
平常时期,见到谁都能称兄道弟,任谁见了都要说一句「人面广」
八面玲珑的性格,看似非常适合混官场,可惜他没赶上好事情。
在党派斗争激烈的关键时刻,站队不彻底,就相当于彻底不站队。
没有被第一时间干掉,那都是人缘好的功劳。
在朝中各派互相推之下,催缴钦差的苦逼活儿,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当然,差事也不算白干,直接加了户部尚书衔。
可惜前缀是「南京」,一下子让手中权力缩水了大半。
完成了任务,岗位就能转正。
南京六部虽然是养老衙门,但户部是一个例外。
南京户部负责徵收南直隶丶浙江丶江西丶湖广四省的税粮,这些地区的赋税约占全国财税的一半。
经过税务改革后,这个比例更是提高到了六成。
在两广协饷安南,北方天灾不断的年份,在全国财税中的占比,甚至一度能达到四分之三。
除此之外,南京户部还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以及全国盐引勘合。
漕粮从南方运往京师,全国的盐业许可凭证颁发,都是南京户部在负责。
另外南京户部,还负责收藏全国黄册。
相较于北方户部是差了点儿,但也是妥妥的位高权重。
「师爷,用钦差大臣的名义,向各地衙门下发公文。
责令他们在半个月内,补上之前欠缴的所有税款,同时做好严查税务清收的准备!」
万怀瑾果断下令道。
上面给他施加了压力,现在只能把压力传导下去。
能够解决问题,自然是皆大欢喜。
倘若差事办砸了,也能多拉一些人分摊责任。
「大人,情况不妙。
外面聚集了大量士子,举着圣人牌匾过来了。」
不等命令传达出去,差役们就先传来了噩耗。
举着圣人牌匾搞事情,几乎是大虞士子的标配,
更早的封建王朝,文官世家尚未完全崛起,士子们在政治上也无法享受现在这麽多的特权。
孔圣人的地位,也没现在这麽高。
到了大虞朝,文官集团权力走到了巅峰,连带着士子地位也达到了巅峰。
对朝中政策不满,大家就集结一帮同窗,举着圣人牌匾去衙门抗议。
官员遇到这种事,经常被吓得瑟瑟发抖。
一旦处理不好,轻则丢官去职,重则身败名裂,
发展到中后期,在清流集团的操纵下,逐步演变成为了党争的工具。
不过通常这种大动静,多发生在京师。
到了地方上,有功名的士子大都在家中,或者是书院苦读,以期有朝一日能够高中。
想要聚集大量的士子,并不是一件轻松事。
书院的士子数量确实多,但书院也是朝廷监管的重点。
一旦发生书院学子大量聚集闹腾的恶性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果,朝廷都会问责书院负责人。
轻则挨一顿板子,重则当事人下狱,书院被查封。
能够成为天下知名书院,不光教学能力要强,还必须学会苟。
那些活跃的书院,都在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斗争中,成为了历史。
大多数时间,哪怕书院参与了谋划,也会拉上大量书院之外的士子,以降低自身存在感。
眼下外面士子是谁聚集的,万怀瑾并不清楚,但他知道这些人来者不善。
「愣着干什麽,赶紧让兵丁把他们驱散!」
迟疑了片刻功夫后,方怀瑾果断下令道。
管对方有什麽谋划,他现在的身份,都不适合见这些士子。
参考以往的旧例,只要他公开露面,那帮士子就会提出一个看似合理,却又完全不可行的无理要求。
「大人,外面那些士子,可都是有功名的。
何况还举着圣人牌匾,万一不小心冲撞了,那是会出大事的!」
中年差役志芯的回答道。
读书人在大虞朝的地位太高,他们这些底层差役,根本不敢招惹。
钦差大臣看似位高权重,可终归是外来户。
惹出了麻烦,直接拍拍屁股走人,他们这些本地差役可就惨了。
「混帐!」
「本官让你们干,你们就赶紧去干。
圣人牌匾,你们不能避着点儿麽!」
万怀瑾忍不住训斥道。
眼前这一幕,让内心深处,涌现出了一股无力感。
早知道这样,就不该让护送的锦衣卫离开。
尽管和锦衣卫待在一起,会有损他的清名,但那帮人是真敢做事啊!
哪怕是削弱版的锦衣卫,驱逐一群士子,也不会有丝毫犹豫。
在京中的时候,类似的场面,每隔几年都会遇到。
党争激烈的时候,一年都能够遇上好几次。
厂卫有丰富的处理经验,知道怎麽用最小的代价,解决这个棘手的麻烦,
南直隶这边的差役,都是几年前从民间招募的。
那会儿勋贵系掌权,人家有自己的嫡系武装,一言不合秒变叛军馀孽灭门。
土绅大族都被吓得瑟瑟发抖,根本不敢搞事情。
自然不会出现土子聚集抗议的闹剧,连带着差役们,也没有应对经验。
「大人息怒!」
「小人,这就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