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惊雷(2 / 2)

复山河 新海月1 6038 字 5天前

目前主要开发的地区,多是土地肥沃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条件恶劣的地方尚未纳入发展规划。

截止到现在,我们在南洋地区,已经发现了上亿亩可开垦的土地。

理论上来说,把南洋和中南半岛的士地开垦出来,相当于再造一个华夏!」

王靖川川一脸激动的说道。

原本以为是李牧吹牛逼,万万没有想到,在中南半岛和南洋地区居然真存在广袤的土地。

随着对新领土开发的推进,再造一个华夏的政治口号,逐步变成了现实。

作为南扩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未来史书上,势必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起对文明的贡献,在古往今来众多名臣中,都能够挤进前十。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没人能抵御青史留名的诱惑。

如果前面投奔李牧,只是为了博取富贵,现在就变成了为理念而奋斗。

文官们上头,武将上头的更厉害。

每占领一座岛屿,都会在当地立碑记录。

从将领到士兵,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名字,刻的满世界都是。

作为南扩运动的推动者,李牧自然不会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每次战役的参战官兵,全部都会记录在案,同时存放于地方志和总部史料库中。

官兵们退役之时,还能抄录一份,带回去作为家族传承史料。

户籍所在地的地方志,也会收录他们的事迹。

「嗯!」

「五年计划马上就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从目前的数据反馈来看,应该是有所超出的。

下一个五年计划,也该逐步提上日程。

不同于之前的开拓,接下来的战略规划,还要强调发展。

光有广袤的土地不够,还要把这些土地,转化为综合国力。

各地生产多少吨粮食,开采多少矿石,治炼多少铜铁,都要落实到具体数据上。

尤其是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更是要因地制宜的逐步推进。

农业领域同样需要细化,哪里的土地适合种植什麽作物,政务部要做到心里有数。

下面的地方衙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百姓种植。

还有就是科举取士的问题,也到了该给一个说法的时候。

原则上本侯是赞成开科举的,但安南都护府疆域这麽广阔,真要开启科举又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朝廷那边,在科举取士上已经走偏,我们不能步其后尘。

具体的问题,各部应该互相协调,拿出一套妥善的解决方案来。」

李牧的话说完,众人瞬间感受到了压力。

新的发展计划,虽然没有推翻之前的玩法,但在内核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前面安南都护府制定的一系列措施,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对外扩张,更好的占领和消化新领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军方开疆扩土的速度,都超过了政府对地方的管理能力。

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整个安南都护府有近一半的土地,依旧处于军管状态。

军事化管理,有利于迅速稳定地方秩序,但在经济发展上却拖了后腿。

哪怕把移民输送了过去,基本上也是发放完口粮和生活物资,就放任他们自由发展。

日常管理无非是宣讲一下朝廷的政策,只要不违法乱纪丶不闹出乱子来,军方就不会干涉。

这样的管理方式,无非是让一群农民换个地方种地。

生产效率低下,对工业发展毫无助力。

想要提高综合实力,就必须转化一部分农业人口,变成工业人口。

看起来似乎挺简单的,只要一开始把移民送入工厂即可。

可具体操作上,就不是单独的人口流动。

增加产业工人的前提是先得有产业,有产业的前提是先得有市场。

明明拥有当代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工业发展速度依旧缓慢,最大因素就是市场需求不足。

对众人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课题。

圣贤书上从来没教过这些知识,古往今来那麽多圣贤,也没遇到这种千古之未有的变局。

大家只能摸索着前进,在探索中寻求发展。

后面李牧提的科举,更是令众人头疼。

原则上同意,又否定了大虞朝的科举取士,摆明是想要推倒重建一套体系。

无非是担心抵触太大,才披着科举的皮。

看安南都护府的学生教材就知道,自家侯爷确实在推广儒家思想,但仅限于部分思想。

到了学术上,完全是背道而驰。

儒家重道轻术,这边直接颠倒过来重术轻道。

日常考试中,不光算术的分数拉到和国学一个档次,还增加了一个科学。

里面的知识一部分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部分是从欧洲流传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李牧亲自修改增补上去的。

传统的读书人看了,一个个都气的直骂娘。

幸好传统的腐儒,基本上集中在大虞境内,道听途说的消息他们也就私底下骂骂。

可按照李牧的意思,一旦把这些玩意儿纳入科举考试中,传统文人圈非得爆炸不可。

秉承着欺软怕硬的原则,这些人大概率不敢找李牧的麻烦,但骂起他们这些执行者绝对不会怂。

搞不好在士林中,他们的名声会比秦桧都臭。

明知道事情麻烦,他们还没法拒绝。

参考历史经验,每一个大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是犟种,认定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从古至今,都没有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会因为读书人反对,就改变自己的国策。

尽管李牧还不是皇帝,但在众人眼中,这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侯爷,科举之事不能操之过急啊!」

兰林杰忍不住劝说道。

宁愿把事情往后拖,他也不敢踩这个雷。

一旦在他手中出头了这一政策,大虞境内的读书人,非得扒了他家祖坟。

没有办法,道统之争,从来都不容妥协。

一大堆的儒家经典,被融入到一门国学中,本身就足够离经叛道。

再搞两个并立的学科,一下子把儒家从至高无上的王座上拉了下来。

尤其是科学中的很多知识,还是墨家当年搞出来的,更是大家无法接受的。

能够在安南都护府推广开来,主要是反对者,很少移民过来。

零星的反对声,根本无法左右李牧的决策。

「确实不能操之过急,所以本侯才让你们先制定计划。

什麽时候实施,怎麽具体运作,还要等时机成熟了再说。」

李牧一脸淡定的说道。

相较于众人的担忧,他根本没当成一回事。

对天下读书人来说,他们真正的核心诉求是通过科举制度做官,而不是科举具体考什麽。

只要没有断绝他们入仕做官的路,事情就有得商量。

统治者要强力推动科举改革,这帮家伙无非是前期闹腾一阵子。

一旦发现事不可为,后面多半还是要骂骂例咧的回来,捡起那些被视为杂学的东西学起来。

个别脑袋一根筋,要死磕到底,那就成全他们好了。

自古改革,就没有不流血的。

何况这还不是单纯的改革,而是一次从学术界开启的思想革命,要彻底打破重道轻术的陋习。

为了降低大家的抵触情绪,李牧也算手下留情,最起码没直接对四书五经下手。

等到未来大家接受了新科举模式,他还要通过删减修改教材内容,逐步把一些封建毒瘤思想踢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