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首战告捷,先取一州(1 / 2)

第170章 首战告捷,先取一州

战争永远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政治和外交也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赵俣君臣知道,辽国今年遭灾,各地都出现了很严重的饥荒。

所以,赵俣让韩忠彦以宣抚司的名义张黄榜示众:告诉燕京官民,赵宋王朝有粮食,不论番汉,不论男女老幼,皆可来河北投赵宋王朝,朝廷会给他们饭吃,安排他们去垦荒,所得良田,全都归其个人所有。而若能前来献出州县,定能让他们升官发财!

招降榜文是这样写的:

幽燕一方,本为吾境,陷没契丹接近二百年,近来,契丹天灾人祸,以至民不聊生,我大国皇帝哀此良民,重罹涂炭。今御驾亲征,统率重兵,驻扎边境,兴师问罪,务在救民,不专杀戮,尔等各宜奋身,早图归计。

朝廷已在河北境内遍布施粥点,来者皆可进食。有官者,复还旧次,有田者,复业如初。若能身率豪杰,别立功效,即当优与官职,厚赐金帛。如能以一州一县来归者,即以其州县任之;如有豪杰以燕京来献,不拘军兵百姓,虽未命官,便与节度使,给钱十万贯,大宅一区……

不难看出,赵俣君臣摆出来的架势,可不是简简单单地防止辽军南下,而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有人可能想问,难道是赵俣君臣的战略目标变了?真准备在收复西夏的同时,还收复燕云十六州,逼辽国发动举国之力跟自己死磕?

当然不是。

《论语》: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这些表述的意思都是,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如果立下一个下等的目标,就可能什麽目的也达不到。

赵俣君臣商量,先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目标恐吓一下辽国,逼辽国不要干涉赵宋王朝收复西夏,更不要往西夏派兵增援西夏。

曾布下令从雄州当地招募勇士,让他们携带榜文穿越边境,深入到辽国境内,四处张贴散发。

以宣抚司名义颁布的招降黄榜,陆陆续续地散发到了辽国易州丶涿州丶燕京等地。

赵俣君臣一边关注着战局,一边在雄州耐心等待着好消息。

很快,就有大量的灾民选择入境。

陈遘等边臣早就带人煮好了浓粥,并对灾民做好登记,有用的人才,一律留下任用,无用的人全都统一迁往内地妥善安置。

初期几天,来投的人中,没有官员,也没有太有用的人,更不见一个前来献出州县的。

对此,赵俣君臣并没有着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而是来拖住辽国的,自然不怕。

让赵俣万万没想到的是,也就七八天之后,有一个在历史上很有名的辽臣伪装成灾民前来投宋。

这个人就是历史上献了《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之计的赵良嗣。

不过,此时的赵良嗣还叫马植。

历史上,童贯出使辽国,赵良嗣趁机密见童贯,献上「联金灭辽」之策,建议宋朝派人跨海联络女真丶合击辽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

童贯将其带回宋朝,赵佶赐姓赵,马植遂改名赵良嗣。他历任秘书丞丶直龙图阁等职,宣和间七次赴金约定攻辽,加官光禄大夫。

宋金双方经过多次使节往来和谈判,最终签订「海上之盟」。双方约定金进攻辽中京,宋攻取燕京一带,事成以后,燕京归宋所有,北宋允以二十万两银丶三十万匹绢给金。然而,宋朝因方腊起义推迟出兵,且宋军在攻打燕京时表现不佳,最终燕京被金军攻下。之后赵良嗣奉命与金朝谈判履约交割事宜,因宋朝军事疲软,赵佶又在御笔中只要了燕京并管州县,使得其在谈判中处于劣势。

后来,原辽国汉人将领张觉投降金国后又改投宋朝,赵佶和大部分朝臣欣然接受,但赵良嗣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会惹怒金国,但赵佶君臣不听,赵良嗣因此被坐罪削职。

再后来,金兵南侵,赵良嗣被御史弹劾「轻启边衅,招致金寇」,被贬郴州处死。

《宋史》将赵良嗣列为奸臣,但实际上,其献策是为收复燕云,策略本身没问题,只是执行的过程中,赵佶君臣频频出错,宋军表现得也太过拉胯,后来导致北宋灭亡,才使他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

赵俣了解赵良嗣的事迹,知道他在投宋以后,很是卖力,可以重用。

关键,赵俣现在需要千金买马骨。

于是,赵俣亲自接见了赵良嗣。

赵良嗣在辽国时虽官至光禄卿,但因汉人身份在辽朝官场受到一定限制,难以进入权力核心。

这时的辽国朝政还腐败,契丹贵族对其他民族存在歧视与压迫。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官赵良嗣,别说见耶律延禧这位辽国的皇帝了,就是那些契丹族的高官,都不会正眼看他一眼。

实际上,赵良嗣之所以跑来投宋,主要就是因为,前段时间,辽国举行盛大的宫廷宴会,赵良嗣也在受邀之列。宴会上,契丹贵族们尽情享受着美酒佳肴,对汉族官员和其他民族官员态度傲慢。赵良嗣看到这种场景,心中十分不满,对辽国的统治也深感失望,他意识到在这样的朝廷中,自己难以有更大的作为,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此外,赵良嗣在辽国期间,还曾目睹契丹贵族对燕云地区汉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燕云十六州本是汉族聚居地,被辽国占据后,当地汉人生活困苦。赵良嗣对此心怀同情,同时也对辽国的统治产生了更强烈的反感,这也促使他更加坚定了回归宋朝的想法。

不想,赵良嗣刚投到赵宋王朝,赵俣这位赵宋王朝的皇帝,就亲自接见了他。

这让赵良嗣大受鼓舞。

更让赵良嗣没想到的是,赵俣竟然特意抽出一个时辰跟他聊了聊辽国的局势,以及充分听取了他对辽国的看法。

过后,赵俣想给马植赐国姓「赵」,喜欢给人起名的张纯,在桌子底下写了「良嗣」这两个字,赵俣看见后,便顺势给赵良嗣起名「赵良嗣」。

赵俣给赵良嗣封了秘书丞,让他当自己的高参,并表明,只要他能立功,自己必不吝啬封赏。

赵良嗣深受感动,他深知自己虽心怀壮志,却曾一度在辽国被埋没,如今得遇明主,自是誓要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他跪伏于地,声音中带着几分哽咽:「陛下如此厚待,微臣定当倾尽所能,为陛下收复易州。」

北宋初期,涿丶易二州犹属于赵宋王朝所有。

直到端拱元年,辽军再次南下,定州守将李继隆将易州静塞骑兵调至定州,涿州和易州的大部分土地被辽国攻取,旧易州所属各县只剩遂城为赵宋王朝所有。赵宋王朝在此地置安肃丶广信二军,得满城南境以益保州,易州大部分土地从此在赵宋王朝的版图中消失。

如果赵俣这次北上能将易州夺回来,虽然没有太多实际价值,但好好宣传一下,赵俣的威望绝对会如日中天。

没说的,赵俣对赵良嗣说:「若爱卿为朕收复易州,朕必不负爱卿。」

除了这样的承诺,赵俣又给赵良嗣带上了足额的一千斤蒜头金,让赵良嗣拿去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