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纸上生紫烟,文章动天地(1 / 2)

第324章 纸上生紫烟,文章动天地

号舍中,陈叙翻开三道题卷。

第一题:「斧斤以时入山林」策。

第二题:「居敬以行简」策。

这两道,都算是小题。

然而其虽是小题,按照大黎一贯以来的规矩,乡试策论小题的作答也至少要有八百到一千字。

至于第三道大题的写作,则至少需要二千字以上。

三日时间,要写四千字以上策论,这可不是什麽简单的事情。

如果不能将时间规划好,有些人可能直到考试时间结束,都未必能完整完成三道试题。

考场中,有人皱眉沉思,有人搜肠刮肚,有人奋笔疾书……

陈叙提起笔来,则是不疾不徐,先将两道小题作答完成。

他行笔的动作从容舒缓,看起来写作速度并不算快,但其实,他只用了半日的时间,就已经将两道小题全部作答完成。

写作过程中,陈叙甚至没有打草稿。全篇不增减一字,不修改一笔,一气呵成。

不是他托大,而是他思维能力远超手速,这种程度的写作已经不需要草稿了。

而如果试卷真有涂改,他自会重新誊抄,不会狂妄到非要上交污卷。

第一题,陈叙写:

「学生闻,圣贤言『斧斤以时』,非独惜物也,实寓养民于取用之深意……」

第二题,陈叙写: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此为驭吏安民之枢机……」

两道题都不算生僻,第一道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第二道则出自《论语·宪问》。

此二题与院试时的截搭题相比,简直都可以称得上是堂皇正大,仁慈之极了。

不过两题都有深意。

先说第一题。

陈叙在冯原柏处看过近年邸报,知晓两月前,工部曾奏称:「官木采办逾额,珑川林麓十去七八。」

珑川一带,曾是林木丰茂之所。

朝廷官木采办大多出自珑川,如今因为滥砍滥伐,竟使得曾经拥有「山山皆翠微」之称的珑川成了林木枯乏之地。

三千里山脉,如今凋敝稀疏。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先圣已有名言,万物皆需应时。

陈叙写:「今之山林采伐,非违其时乎?夫世之需材,宫室之营,舟车之制,市肆之作,日费岁用,仰赖于此。

若使山林之利尽败伤焉,则木之用不给,而民之劳甸甸也……」

先破题,再解题。

洋洋洒洒,千言以下。

这些且不细提。

总之,前面两道小题写完以后,陈叙便先将答卷收好,妥善安置在自己的考篮中。

而后他放下笔墨,竟是坐在号舍中,闭目养神起来。

是的,前两道小题写完,第三道大题,他竟不写了!

其实陈叙不是不写,而是坐在当下,仔细思索第三题。

无数道奇妙的光亮从他大脑中如电光闪现,他没有发出声音,头脑中却仿佛是有一场风暴在翻滚沸腾。

构建模型丶测算数据丶组织语言丶润色文辞。

第三道大题,看似与前两道毫无关联,但在此时此刻的陈叙看来,第三道大题的因果线,却分明是与前两道小题一脉相承。

题曰:盖闻「天灾流行,圣王所畏」。迩者三时不雨,赤地龟坼……

自来旱后,蝗蝻荐臻。

如百年前,珑川飞蝗结阵如云,翅带青磷,啮禾若刈;鲁西有妖蝗丈余,目赤如炬,驱蝗噬人,真人谓「旱魃怨气所锺」。

尔诸生诵圣贤书,兼习天人法,其悉陈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