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幕府(1 / 2)

创业在晚唐 痴人陈 8096 字 6天前

第351章 幕府

数日后,光州幕府。

随着和准南军那边彻底商谈结束,保义军这架战争机器就已经全力开动了。

此前经历一个多月的整备,保义军的扩编名册也编制好,这会正由兵曹司薛沆负责汇报给赵怀安:

「使相,按照此前规划,我军此次扩编已完成,一共内外衙军各八都,全军兵力一万六千人,每都定额千人,无一虚额。」

「其中飞龙丶飞虎丶飞豹三都还是骑军都,每都人数八百,其他十三个都皆为步丶骑混队,各都配置和架构都一样,只有个别都将偏好,会一定调整某兵种的兵额。」

赵怀安点头,问了句:

「比如?」

薛沆毫不犹豫就点名了:

「都将周德兴提高了陌刀手的人数;韦金刚丶钱铁佛两将提高了铁甲兵的比重。」

赵怀安看了一眼薛沆,然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嗯,这个编制的大体情况不要动,后面度支编制每都的预算才能准确。不过也不能削足适履,各将都有自己的风格,这个还是要保持的!」

「毕竟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切为了战力!」

薛沆躬身点头,随后便又坐在了马扎的一角,继续说道:

「每都设都将总领军政,副都将辅理军事,都虞候掌军纪监察,判官管文书帐目,此四人为都级核心。」

「往下分五营,每营二百人,营有营将丶副营将;营下五队,每队四十人,队设队正丶队副;队下四什,每什十人,什长统之。」

「这般层级如臂使指,前日外衙三都试传军令,从都将到什长,不过两刻钟便传至全军,无一处错漏。」

接着,薛沆继续说道:

「具体以一营为算,我们一直计算的是战兵人数,但实际上为了保持一营兵马的战斗力,还需要大量的后勤辅助人员。」

「在我保义军多次的战斗经验总结下来,以前的附兵和丁壮混杂的情况下已经不怎麽适用。因为如以军法约束丁壮未免苛责,可又不行军法,又会损害军法的威信。」

「而在军院设置后勤司后,以后的徵募的丁壮就全部隶属在后勤司下,不和衙军系统直接隶属,所以如此下来,军法可贯彻每营每个人。

赵怀安满意地点了点头:

「很好。那麽,算上辅兵,一个标准的营,总员额是多少?具体的兵种配置,又是如何?」

薛沆自信回道:

「回节帅,经过我兵曹与度支丶仓部丶胄曹诸司反覆推演,一个标准的满编步兵营,

总员额应在三百人上下。其中,战兵二百人,辅兵约一百人。其标准配置如下「。」

「战兵二百人,此为营中主力,分为五个战兵队,每队四十人。具体的兵种搭配,可由营将根据当面之敌与地形,灵活调配。但标准的配置是这样的。」

「步槊队一队四十人,全员披扎甲或明光铠,手持两丈步槊,结成排阵,为全营之锋锐与骨干,负责正面破阵或拒马。」

「刀盾队一队四十人,全员披重甲,左手持大木盾,右手持长柄刀或环首刀,负责护卫枪阵两翼,填补阵线缺口,并承担近身格斗丶攻坚突阵等任务。」

「弓弩队一队四十人,全员披轻便皮甲,二十人配弓,二十人配弩,每人携带箭矢或弩矢两壶共六十支。战时提供远程火力压制与支援。」

「营直属两队共八十人,也是直接隶属于营司的机动力量,由正丶副营将直接管辖。

「每队也配置二十名披甲步槊手,十名刀盾手,十名弓弩手。既可加强主阵,也可独立执行侧翼包抄丶设伏丶追击等多种任务。」

这样的营级战力是王进最先提出的,此前保义军的内外八都,采用的是小纯队,大花队的配置。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赵怀安出于权力的角度,所以将部队的基层指挥单元停留在了队。

也就是说,当时的保义军虽然名为十六个都,但实际上却是由一个个队组成的,甚至如王进这样的兵马使,他能直接调动的兵力也就是自己直属扈兵队。

以前这种配置当然是有效的,因为当时保义军也缺乏能调动大规模兵力的将领,随赵怀安起家的也都是一群队将。

所以将队伍的最小单元保持在队一级也能让这些保义将们更加如臂使指。

此外,赵怀安的安全感也是最重要的考量,当时他虽然也自信,但还没那麽自信,出于利弊得失,肯定是要防止手下做大形成军头的。

但随着王进从中原战场返回后提出了这套整编规划,赵怀安也不得不思考现在保义军面对的新的形势。

那就是随着草军人数越来越多,而草军的作战单元却是一个个大小票帅,他们少者数百,多者数千,成群结队。

而保义军如果依旧以队为单元调配军力,那根本不能形成有效的指挥,结合成大兵力与草军作战。

另外一种情况是,现在保义军兵力扩张了两倍有馀,而有经验和经得起考验的军吏人数又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还将这些人放在队将一级,既是浪费,也是寒了老兄弟的心。

毕竟这一次大扩编,多少老兄弟都想着往上挪一挪,毕竟使君都成了节帅了,他们还留在原地打转,那不是白打半年血战了?

所以,将这些有忠诚的老兄弟安排在营级,统领老丶新混编的新营头,就成了当下最合适的选择。

当然,这里面一个很现实的原因,那就是赵怀安对自己的权力基础更加有信心,现如今,他并不怎麽太担心某个营头作乱。

因为从最早搭建幕府三院后,实际上军队的调度权和财权还有兵力丶后勤等一些支持性职能,几乎都被收归于幕府。

现在赵怀安基本就是以幕府作为大中台,各级营将作为前线指挥官有临阵夺机的权力。

但在平时,无论是整训还是休整,都由营一级的司曹负责。

正是在这样的兵力配置思想下,这才有了薛沆刚刚说的营级配置。

在这样的配置下,每个营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单元,因为每个队都是大纯队,所以他们高度依赖友军的配合,也几乎丧失独自以成建制行动的能力。

就比如一个四十名长枪步槊手单独在战场行动,一旦遭遇一支混合花队,那结果都是噩梦。

所以正常情况下,保义军下面的一个二百人营,其中三个队是需要和营部一起行动的,只有营属下面的两个队还保留着花队的编制。

这也意味着,一些战场支援还有试探,都会先由营属下面的两个队去完成。

如此就可以在保持灵活和规整之中找到平衡点。

那边薛沆继续说道:

「而在二百战兵之馀,就是隶属于营部的百名辅兵。」

「此为营中辅助力量,不直接参与一线搏杀,但其重要性,与战兵等同。」

「辅兵亦各司其职,由营司马直接管理,具体划分为:伙夫队二十人,负责全营三百人的饮食。战时,他们还需承担为前线士卒送水丶送饭丶抢救伤员的重任。」

「辎重队三十人,负责管理和运输本营的物资,包括粮草丶帐篷丶备用兵器丶箭矢丶

药品等。配备骡车或独轮车,以保证机动性。」

「工匠队二十人,包括木匠丶铁匠丶皮匠丶医官助手等。负责修补兵器甲胄丶搭建营寨丶挖掘壕沟,以及对伤员进行初步包扎救护。」

「斥候队十人,由营中最机敏丶最矫健的士卒组成,负责营地周边三十里内的巡逻丶

侦察与警戒任务,是营将的眼睛和耳朵。」

「扈兵队十人,由营将亲自从战兵中挑选的精锐,负责护卫其安全,并充当传令兵,

确保命令能最快速度下达。」

「杂役约十人,负责喂养骡马丶清理营地等杂务。」

「如此,一个步兵营,战兵二百,辅兵百人,合计三百之数。一个千人规模的都,便有五个这样的营,总员额约在一千五百人上下。」

赵怀安点头,示意薛沆继续说。

后者翻开一页,接着说道骑军都的情况:

「至于骑军都,配置则更为精奢。以飞龙都为例,满编八百骑,皆为战兵。另配有辅兵四百人,总员额达一千二百人。」

「一都分为四营,每营二百战骑,其配置如下—。」

「长槊突骑队两队共八十骑,为突骑,人披重甲,手持丈八的骑槊,是骑兵冲阵丶摧毁敌方军阵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军最为宝贵的精锐。」

「另外又有佩刀游骑队两队共八十骑,人披轻甲,马不披甲,配备横刀与圆盾,负责两翼包抄丶追亡逐北,以及与敌方轻骑兵缠斗。」

「然后就是直接隶属于都司的四十名扈骑,此人马皆披重甲,为一锤定音之用。平时扈从,战时作为预备,在关键时彻底击溃敌军。」

这个配置是赵怀安定下的。

目前保义军经过多年的战争缴获和贸易,已经有底气建立一支两千多骑的骑兵力量。

而这支力量作为赵怀安最看重的决胜力量,可以说倾注心血。

同样是从大量战事的经验得来的,那就是过往保义军的突骑太分散了。

就是一名骑兵,他既需骑射了得,还具备高强的体能和勇气来冲阵,这对骑兵的要求太高了。

如果一直这样精锐设计,是不满足赵怀安现在扩充骑兵的需求的。

另外一点就是,这样的骑兵也更多适合小股战事,现在保义军成为藩镇后,他以后所要面对的敌人也是和他相当的力量。

这意味着以后必然会有大规模的会战需求。

而那个时候,十几丶几十名的骑兵已经对战场形势发挥不了作用了。

保义军非得具备一支集团化冲锋的骑兵。

另外,从大量骑士们的反馈中,他们反应甲胄有点性能过剩了,这就导致了保义军的突骑在狼虎谷追击草军溃骑的时候,甚至都追不上人家。

其实这也是保义军骑兵建设定位不清晰的原因,就是一名骑兵什麽都拿来用。

当然,归根结底也是那会保义军骑兵少,不得不一个当三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