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神之眼」和「响雷果实」的迭加,(1 / 2)

第489章 「神之眼」和「响雷果实」的迭加,「诸天宝物」对实力的重要性

在林若曦看来,【灭龙魔水晶】和恶魔果实没什麽区别,只不过【灭龙魔水晶】的上限可能更高,但也未必高到哪里去。

具体发挥到什麽程度,主要还是看使用者。

只是【灭龙魔水晶】的下限要比恶魔果实的下限高。

只要使用者不是愚钝不堪或怠于修炼,凭藉【灭龙魔水晶】对体质的改造,稳步踏入五阶层次,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反观自身,林若曦虽然同时拥有了【雷属性神之眼】和【响雷果实】,两大能力迭加让她有着非凡的潜力,但是你要说她未来一定能突破到六阶,那也是一个未知数。

这倒不是说做不到,而是时代的问题。

她相信自己能突破六阶,但肯定不是因为【神之眼】和【响雷果实】,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灵气潮汐的降临,天地间的修炼会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容易突破到更高的境界。

即便她现在再融合一颗雷属性【灭龙魔水晶】,大概率也只是提升她现在的战力和体质,能够让她更快的达到五阶,但之后能否突破六阶丶七阶,还是要看灵气复苏的进度。

单人敌国和足以撼动整个大陆,两者之间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枢局从各方面考虑,将一颗属性契合的【灭龙魔水晶】用于培养一位有潜力的新人,无疑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上一次我能获得【响雷果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神之眼与果实在能力上属性契合。」

「但也因此,而有不少争议,觉得【神之眼】和【响雷果实】能力上有所重迭。」

「是金陵天枢局,以及扬城丶苏城等城市天枢局力极力为我争取,强调两者迭加可能产生的『质变』,我才得到了【响雷果实】。」

「但那一次的全力争取,估计也已经消耗了不少人情和筹码。」

「这一次,面对【灭龙魔水晶】,即便属性契合,金陵分局想要再次为我争取到,难度也太大了。」

「其他分局丶其他派系,绝不会轻易放手。」

虽然现在大夏明面上的四阶强者比之前多了一些,在陆景突破之后,她丶顾澈丶沈墨等人也先后踏入了这个层次,但数量依然很少。

朝阳丶云川等城市虽然也有天赋异禀者处于三阶巅峰,正在冲击四阶的门槛,但就算将他们全部加起来,也不多。

单论三阶异能者的话,其实大夏的数量并不少,毕竟人口摆在那里,就是千里挑一的天才,他们也有一百多万,三阶并不少见。

但是三阶与三阶之间,也是不一样的。

像是他们在三阶的时候,实力就远远大于其他的三阶能力者。

而造成这一差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诸天宝物」。

一件强力的「诸天宝物」,足以让一个天才发生质变,实力飙升,甚至具备越阶挑战的资本。

所以,针对于「诸天宝物」,不管是哪个城市的天枢局,都不可能拱手相让。

他们也想要培养出属于自己城市的丶能够独当一面的「诸天宝物持有者」。

这不仅仅是实力的问题,更关乎一个分局在全国天枢局体系内的话语权丶资源倾斜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一颗【灭龙魔水晶】,不管是什麽属性的【灭龙魔水晶】,都意味着一个保底五阶丶有望六阶的种子!

这对于任何一座有志于提升自身地位的城市分局而言,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因此,在面对【灭龙魔水晶】的分配时,其他城市的分局及其背后的支持力量,必然会寸步不让,全力为自己看好的苗子争取。

他们会拿出各种理由,诸如,不能资源总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和个别人身上的公平性原则丶培养新人以优化整体战力结构丶特定属性与本地天才的契合度更高等等。

上一次为林若曦争取【响雷果实】,金陵分局已经联合了扬城丶苏城等关系密切的盟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和人情。

这一次,面对诱惑力更大丶争议也必然更多的【灭龙魔水晶】,想要再次复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竞争对手更多,利益牵扯更广,博弈也将更加复杂和激烈。

林若曦完全能想到那时候的竞争会有多麽激烈。

即便局长有这个想法,但能够争取到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所以她对此反倒不抱什麽希望。

「局长,关于【灭龙魔水晶】,我的想法是,您不必过于执着地为我争取。」

「即便那颗【灭龙魔水晶】真的是雷属性,对我而言,它能带来的帮助,也主要集中前中期,之后的帮助就不大了。」

「所以,如果总局那边真的决定分配这颗魔水晶,我们金陵分局若要争取,目标也不应该锁定在我身上。」

「用来培养一个新的有天赋的『诸天宝物』持有者也不错。」

「而且,上一次为了我能获得【响雷果实】,苏城丶扬城丶徐城丶通城等天枢局也出了不小的力;既然这次我们自身争取到的希望渺茫,那不如集中我们的资源和影响力,为他们看好的丶有天赋的苗子去争取。」

林若曦对着金陵天枢局局长开口说道。

既然她大概率争取不到,那倒不如为天枢局的其他苗子争取。

而且,苏城丶扬城丶徐城天枢局他们当时为他们如此争取,现在反正他们争取到【灭龙魔水晶】的机会不大,倒不如帮助他们。

局长静静地听着,看着眼前这个自己所选择的未来金陵的支柱,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

林若曦说的,他何尝不知道?

但是,知道道理是一回事,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又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