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姜天骄趁乱攻占潼关这天。
大唐朝廷接到哥舒翰全军覆没的消息,李隆基急忙派遣李福德率领三千监牧兵夺回潼关,他认为只要守住潼关就还有时间组织反击。
李福德所部三千监牧兵都是临时凑集起来,大多数人是由市井之徒所组成,毫无战斗能力,就凭他们根本无法夺回潼关。
从潼关至长安每隔三十里设一烽火台,如无重大变故,早晚各点燃一次,向长安报告潼关平安无事,这称为「平安火」。
李福德率兵出发的那一刻起,李隆基无数次登上了望平安火的高台,他希望地平线上还能燃起那一簇烽火。
自安禄山在范阳郡起兵造反以来,长安城中的百姓每天吃过晚饭,大家就纷纷跑上高山,向东遥望着骊山顶上那最后的一座烽火台。
每当烽火台的火光在黑夜中升起,长安百姓便会长舒一口气,这就代表着又迎来一个平安之夜。
这天晚上长安百姓突然看不到骊山烽火台上的平安火,一时之间全城上下鼎沸起来,这说明着潼关已经失守。
从潼关到长安只有三百里,叛军骑兵只需两天便可兵临城下。
西京长安的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拖家带口进行逃亡,毕竟兵凶战祸是人们最害怕的事,就连李隆基都意识到这是要亡国灭种。
长安城,大明宫。
李隆基急忙把大臣们召集到紫宸殿,讨论接下来该怎麽办。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没有一人胆敢出来拿主意,宰相韦见素更是举足失措。
李隆基痛心疾首问道:「诸位爱卿,难道你们就没有一丁点办法了吗?」
杨国忠看着文武百官纷纷低下头颅不敢开口,他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说话:「潼关失守长安危矣,还请陛下巡幸蜀地,召集天下有志之士前来勤王。」
因为杨国忠遥领着剑南节度使,所以他自然希望李隆基前往剑南道。
剑南道即是巴蜀之地。
众所周知,巴蜀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地,一旦关中沦陷还能跑到那里重整旗鼓。
最重要的是,杨国忠早就命令剑南节度留后崔圆做好充足准备,他随时随地都能带着李隆基巡幸剑南道。
「那就依照杨卿所言吧!」
李隆基毫不犹豫批准杨国忠的逃亡计划,他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为了避免让人知道皇帝陛下即将要跑路,李隆基还装模作样登上勤政楼,他下诏宣布准备御驾亲征。
高适带着数百唐军逃到长安以后,李隆基急忙把他召入皇宫。
「陛下,虽然叛军声势浩大侥幸攻取潼关,但早已是疲惫之师。」
「反观西京长安拥有上百万人,钱粮布帛还算充足,武库中还有不少刀枪剑戟,大可募集青壮固守待援,微臣愿意率领百官子弟和敢死之士坚守长安。」
「只要四方勤王之师陆续赶到长安,届时便可内外夹击大破叛军。」
高适自告奋勇请求坚守长安。
李隆基不敢让人知道自己即将跑路,他表面上答应下来,提拔高适为侍御史,实际上一刻也不想多待在长安。
河东道,云中郡。
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六万大军连续多日猛攻大同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