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削藩(1 / 2)

第145章 削藩

「元狩二年,季春月,天狼星动,弧矢星官正位,汉匈决战在即。」

太史令司马谈笔落。

代地之谋。

由卫青丶程不识丶公孙敖诸将详计,再呈未央宫,诸将退殿。

作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张汤,眼晴分外明亮,通过程老将军所恳,知道了凌烟阁的存在。

在上君的麒麟阁中,众将之外,另有公卿一人,即丞相公孙弘。

那凌烟阁中,会有公卿吗?

即便只设一人,张汤也认为非他莫属。

大门开而复关,清风入殿,灯火摇曳,公孙弘注意到张汤神情微妙,不难猜出他心中所想,幽幽一叹。

想入凌烟阁,可不是那麽简单的,希望自己曾经的门生能得偿所愿吧。

武将退场,殿中只余刘据丶公孙弘丶张汤君臣三人,该对宗室问题有个定论了。

公孙弘缓缓从绣墩站起,恭声道:「上君,臣以为,我大汉宗室制度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张汤的双肩立刻拱了起来,这是有了「战斗」的想法。

「卿等有何想法?」刘据望着公孙弘丶张汤,笑问道。

赵王的突然举动,给了大汉绝杀匈奴的机会,但这不代表诸侯王的行为能得到原谅,是时候改制了。

公孙弘默然。

事涉皇亲,不论怎麽谏议,都是在离间皇帝丶宗室亲谊,而上君所想,他多少能猜到一些,此等不仁之事,只能主父偃那样「不为五鼎食,就当五鼎烹」的人来做。

恰好,大殿里就有一位,公孙弘警了一眼张汤,又警了一眼殿侧的司马谈,默默「隐身」了。

张汤,坐在绣墩上,额头见汗,显然,正在疯狂思考。

华夏历史悠长,但在汉之前,真正的宗室制度就两个,一,周制,二,秦制。

在西周时期,王族在政治秩序中扮演着中心角色,灭商之后,周从渭水河谷的一个小邦,一跃变成了一个地域广家的广大帝国,为了统治这个帝国,周廷发明了第一个宗室制度,「卫成制度」。

将大批王子丶宗亲以及王室家族以外的同盟者分封为君丶王,让他们去统治黄河下游河谷。

周王直接统治的只是帝国西部京畿地区,通过诸如父死子继的封受仪式丶发动战争讨伐叛乱君王等制度,周朝成功地将它的统治维持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这种靠层层封受产生的政治结构贯穿了整个西周时期,哪怕周廷权威成为明日黄花,诸侯纷争,这种结构仍然存在。

周朝宗室制度最简单的阐述,便是把土地分封给子侄兄弟,用这种方法来安置王族,而最主要的特徵,每一代的长子构成世系与政治权威传承的主干,以次诸子则另立门户,建立新的次一级权威,距离主干越远,政治权威也就越弱。

春秋战国混乱结束以后,大一统的秦廷建立了帝制的宗室制度,废除了分封制,但并未完全摒弃宗法制度的精髓。

在宗室管理上,秦廷保留了周朝宗法制度中的部分原则,如尊卑有序丶长幼有别,同时进行了符合中央集权需要的改造。

九卿之一的宗正,由此而来,专门负责宗室事务,包括宗室成员的户籍管理丶婚姻嫁娶丶爵位继承丶行为规范等,确保宗室成员的行为符合礼法,不逾矩。

秦朝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宗室成员根据与皇帝的血缘远近及功勋大小被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这些爵位不仅关乎荣誉,更与实际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紧密相连。

然而,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不同,秦朝并未给予宗室成员独立的封地和行政权力,而是将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防止其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秦朝深知宗室成员的教育与培养对于维护统治的重要性。

因此,设立了专门的宗室教育机构,如太学中的宗室班,对宗室子弟进行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丶法律知识学习及军事技能训练。

通过教育,培养宗室子弟的忠君爱国思想丶治国理政能力和军事才能,使他们成为皇帝治国理政的得力助手,而非潜在的威胁。

秦朝对宗室成员的婚姻也进行了严格规范,宗室成员的婚姻不仅是个人私事,更是关乎国家政治稳定的大事。

秦朝鼓励宗室成员与功臣丶贵族联姻,以巩固统治基础,同时禁止宗室成员与外族通婚,以防外族势力渗透。

此外,宗室成员的婚姻需经皇帝批准,并记录在案,以确保皇权的绝对控制。

在大汉建立后,高皇帝采取了一项重要举措,改革郡县制,建立王国丶侯国,分封宗室和功臣为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