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以荣誉裹挟真相(1 / 2)

第255章 以荣誉裹挟真相

昭和十四年(1939年)六月十三!

边塞暖风吹过新京的街道,却带不来丝毫暖意。

诺门罕前线失利的详细战报仿佛一根针,径直插进了关东军司令部梅机关以及所有日伪高层的心窝。

坦克中队损兵折将,第二十三师团装备损失惨重,「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苏蒙联军的钢铁洪流面前,露出了脆弱的底色。

耻辱!前所未有的耻辱!

这种耻辱感迅速转化为了歇斯底里的疯狂!

整个满洲乃至华北的日军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轰然开动到极限。

铁路线成了最繁忙的动脉,一趟趟军列如同输血的针管,拼命地想要堵住北方草原上不断失血的伤口。

沪市,南方运输部,三楼副部长办公室。

从陆运课长升到运输部的二把手,陈阳的权利增加了,工作也同样增加了。

运输部二楼陆运课,电话铃声,电报机的嘀嗒声,下属急促的汇报声,各地催物资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空气灼热得仿佛要燃烧。

地图上,代表军列运行的红蓝箭头密集得令人眼花缭乱。

运输部另一位副部长吉田大佐就坐在这片混乱的中心,脸色有些苍白,眼窝深陷,仿佛几天没睡好觉。

不过,尽管非常疲惫,他依然冷静地处理着每一份文件,下达着每一个指令。

在外人看来,这是尽职尽责到废寝忘食的表现。

而同为运输部副部长的陈阳,却享受着与众不同的惬意时光。

仿佛外界那些匆忙,繁重的运输任务跟他丝毫没有关系。

明明是他在协调所有物资进出,吉田的团队只是在管理运输方面的事宜,两人就算不会同样忙碌,也不至于相差这麽远。

可现实就是如此,从十三号开始,各级运输压力大增,各式物资调配单几乎跟小山一般压下来。

陈阳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北上物资的优先级供应权限,他已经将南方运输物资压了半个月。

到现在南方也要物资补助,只能让吉田想办法,把东西运到目的地,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给各方势力准备的物资。

当然,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那些他私底下走私的各种物资!

陈阳的走私手段不见得多高明,而是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精准的在庞大的体系内部完成微创式的「偷梁换柱」。

利用副部长的职权申报「计划性损耗」……

日军后勤系统本身存在固有的漏洞,尤其是在如此高强度的运转下。

陈阳敏锐地利用了这一点,在审批运往「第23师团弹药补给」的清单时,基于该部队上报的「激战损耗」,在核准数量上,额外增加百分之三到五的「计划战损储备」。

这微小的百分比,在数以万计的弹药基数面前,汇聚成的绝对数量是惊人的。

这些「多出来」的弹药,(主要是三八式步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也就是歪把子,以及九七式手榴弹),会被换上印有「关东军后勤特批」,「诺门罕紧急物资」字样的包装箱,混入正品中一同装车。

同样的手法自然也应用于药品,被服甚至罐头食品。

他签字的理由充分无比,「前线战况激烈,补给线漫长,必须预留充足冗馀以应对不测。」

当然除了这些军需物资,对于一些更敏感,更关键的物资,如无线电设备,精密仪器,特种钢材,甚至拆解后的迫击炮部件和炸药,陈阳则采用了更精巧的「混装」策略。

他会指示绝对信任的丶安插在关键装卸岗位的同志,将这些东西密封在特制的木箱或铁皮箱内,外部标记则伪装成「坦克备用履带板」,「火炮驻锄」(替换零件),「工程测量器材」等!

这些箱子会被巧妙地放置在军列中运输重型装备的平板车角落,或者混入运送「非急需工程物资」的棚车中。

利用日军各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的弊病,把这些东西偷偷转运到红党或者果党买家手里。

当然,物资上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送达客户手里。

这也是整个计划中最具风险的环节。

陈阳利用其协调的职权,在对北上军列路线进行「优化」时,会刻意规划一些看似合理的「辅助路线」或「临时补给点」。

例如,一列从渖阳出发,满载兵员和弹药的军列,原本应直接经白城抵达阿尔山。

陈阳会在调度命令中注明:「为减轻主干线压力,提高效率,该次列车部分车厢于彰武站进行编组分离,经由通辽线绕行,并于洮南站进行临时补给与检修。」

「洮南」这样的地点,往往就处于活跃的抗日游击区边缘。

当列车按照「命令」在这些站点停靠时,早已伪装成当地劳工,铁路维护人员或者甚至伪满洲国路警的接应人员,便会利用这短暂而「合法」的停靠时间,在夜幕或混乱的掩护下,迅速将标记好的「特殊物资」卸下,转移到早已等候的马车,驴车或直接由人力扛走……

整个过程的时机,对接暗号,转移路线,都经过周密的计算和演练。

完成后,列车会继续它的旅程,调度记录上一切正常,仿佛只是一次普通的战时运输调整。

随着陈阳的操作一次次成功,一条隐形的,高效的补给线悄然成型。

一批批宝贵的物资,穿越了日寇严密封锁的铁路网,如同生命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华北各地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太行山区的红军总部。

太行山深处,一些部队的弹药储备得到了补充,伤病员因为得到了磺胺等药品而得以挽救,

拆卸的迫击炮被重新组装起来,成为了打击日寇碉堡的利器,甚至还有一些珍贵的润滑油和特种钢材被用于维护和制造武器。

这些补给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力量对比,但在日军残酷的「扫荡」和经济封锁下,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陈阳的行动虽然隐秘,但并非毫无痕迹。

首先察觉到异常的,是梅机关的特务。

他们在对占领区「治安状况」的例行分析中,隐约发现了一些不对劲!

某些地区的「土八路」的活跃度和战斗力,似乎并未像预期的那样,随着诺门罕战事的进行和日军兵力北调而显着下降,甚至在局部还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