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没有,自愿的,我们就是想感谢医院大夫的救命之恩。”庞新荣好歹也算是开创新家业的创业二代,脑子转的快一些。
“对对对,医院的大夫救了我,就是太子殿下救了我,义诊为太子殿下祈福,我来报救命之恩。”周海就不行了,杀猪时他能煞气满满,面对贵人时却颠三倒四。
弘书知道自己把人吓到了,虽然他不明白自己哪里吓人了。
只能捡着还算正常的庞新荣耐心交流,在他温和的态度下,庞新荣渐渐放松下来,和这位不知道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小公子分享了表兄和医院的缘分。
“原来如此,知恩图报,品德高洁。”弘书赞道。
庞新荣替表哥谦虚,推辞夸赞。
弘书一笑,转移话题问道:“我听你口音,似不是京城人?”
庞新荣道:“是,我乃江苏人,此次是远嫁京城的姑奶奶过八十大寿,我来贺寿。”
周海爷爷早年并无多少家业,跟着船跑商,在江苏结识了庞家爷爷,在庞家爷爷的帮助下挣下本金,回京置办下家业,又去江苏求娶了庞家爷爷的妹妹。
聊了聊两家的缘分,又说起进京这一路的见闻,再顺着说起江苏的风俗习惯,放松的庞新荣话语间便不免带出了些自家的事情。
弘书不易察觉地扬了扬眉。
“你家是做眼镜的?”
第201章
弘书对此时眼镜行业的了解大多来自《镜史》这本书,少部分是他近两年令人顺便搜集的情况,这些途径当然都没有庞新荣这个从业者来的专业和前沿。
“…我们家的师傅手艺是顶顶好的,什么类型的眼镜都能做,幻容镜您知道吧?我家师傅做的一点儿不比花似雾家的差,可惜那些人不识货,只会认名字,花似雾不就是取了《镜史》里的字做招牌吗,一样的东西他们卖的比我家贵一倍,偏偏那些人还追捧的不得了,搞得好像是孙先生亲手做的似的。”庞新荣不自觉地就开始抱怨起来。
《镜史》的作者名孙云球,照庞新荣方才所说,他们江苏眼镜这一行当,几乎人手一本镜史,孙云球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大概相当于鲁班在木匠心中的地位?
看来这花似雾应该是当地的龙头老大了,弘书心里评估着:“不知阁下家中铺子招牌是?” 网?址?f?a?B?u?页?í????????€?n????〇????5?????o??
庞新荣摸了摸了鼻子:“见笑,天通镜。”
嚯……弘书由衷道:“很有气势。”
庞新荣似是不想多谈他家的招牌:“不过我家做的最多的还是近视镜,除了读书人外,买的最多的就是绣娘了……”
庞新荣越说越放松,甚至有点回到生意场上和人漫天互吹的状态,这不仅是因为他熟悉,也是因为搭话的小公子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他认真的表情、时不时的点头认同、以及虚心询问不懂之处,都刺激着庞新荣的表达欲望。
他这辈子,能有几次机会,让贵人这般认真地倾听他讲话呢?今天这一遭,他可以吹好几年。
福惠:别急,等你知道我六哥的身份,你能吹到下辈子。
六哥感兴趣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福惠被太阳晒的在心里哀叹,方才遇到个曹家的能聊半天也就算了,好歹还算是有所耳闻的人家,现在这商贩算哪门子人物啊,竟然让六哥宁愿顶着大太阳也要继续聊。
不行了,他实在热的受不住了:“六哥,这大太阳的,咱们去那边的茶棚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