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总是接二连三的来,这边才结束,那边尹继善也从江苏送来了信。
当初尹继善离京赴任江苏巡抚时,弘书给了他一本《镜史》,还交代了一件事让他去办,这件事就是尝试在江苏办一个制造镜片的工厂——为以后的现代化流水线工厂储备经验。
之所以选择眼镜这个行业做第一个尝试,原因很多:一是眼镜行业是明末才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行业规模还小,意味这一行业里不会有太多底蕴深厚的人家,尹继善好操作;二是江苏经济发达,眼镜制造行业至少在当地已初成规模,有不少熟练工人;三是当地的消费市场已经养成,价格不高,不过三四钱、五六钱一副,寻常百姓日常也会考虑消费;四则是弘书手上握着改良后产量高、成本更加低廉的玻璃,虽然玻璃不如当下流行的水晶眼镜硬度高,更易碎,但它的杂质少、更加纯净、性能也更加稳定,在树脂材料被发明前,它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如今尹继善去江苏已经有一年多快两年的时间,在他的牵头下,当地的眼镜商们已经成立了行业商会,并决定共同出资建立一家专门生产镜片的工厂,日后大家都可以用同样的进价在工厂拿镜片,至于镜片拿回去后做成什么样的眼镜、怎么售卖,那就各凭本事了。
而工厂,大家按出资比例共分这家工厂的股份,尹继善代表江苏巡抚衙门也在里面参了一股,即是保驾护航也是监管。
尹继善送来的信里只说到目前择了哪一块地准备建厂,后面就全是请求他的支援,不仅要钱要人、要砖要水泥、要玻璃,还想要传说中只要烧煤就能自己动的“发动机”,要用“发动机”改造制镜牵陀车,提高镜片的生产效率,降低镜片的生产成本balabala……
弘书摇头失笑:“这个尹继善,真是什么都能学以致用。”效率、成本,这都是走之前弘书跟他念叨的,现在倒是被他反手扔回来了。
钱、人、水泥、玻璃这些倒都不是问题,不过发动机……弘书想了想如今正在印刷厂里转动着的那些庞然大物,摇了摇头,算了,还是等再改进改进吧。
给尹继善回了信,又叫来水泥厂、红砖厂、玻璃厂的负责人,让他们派人去和尹继善对接,顺便考察一下在江苏开分厂的可行性。
将手底下的产业都安排了一通,时间也来了春闱的时候。
未免瓜田李下,开年以后,弘书便不曾和张若霭他们见过面,只让人随时关注着。
当听到张若霭、鄂容安皆榜上有名的时候,弘书露出欣慰的表情,很好,他又要多两位一根胡萝卜就能干一天的牛马了。
但当听到阿桂名落孙山的时候,弘书愕然:“阿桂怎么也去参加春闱了?”他才多大,而且去岁八月才考过秋闱,还是中等偏下的名次,这去参加春闱,那不是妥妥的等着落榜吗。
朱意远无奈一笑:“听说是与人置气,打赌一定能考上呢。”
弘书无语:“这下肯定输惨了。”
朱意远但笑不语,章佳家虽然不算豪富,但也有些家底,阿桂公子顶多输些私房罢了。
懒得管阿桂,弘书跟着阿玛,在殿试的时候去考场溜了一圈,阅卷的时候也在一旁旁观学习,所以第一时间知道了两位伴读的名次。
张若霭,一甲探花。
鄂容安,二甲传胪。
名次都很不错,这可不是看在他这个太子的面子上给二人走的后门,毕竟这俩人的爹目前一个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