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9 章 · 第九十九章(1 / 2)

第99章·第九十九章

送葬的队伍过桥,旁人都远远避开,唯有杜悯和孟家人往前挤,几人站在一排探着头,几乎和棺材擦肩而过,在送葬人异样的目光下,他们看清了陪葬品。

一对彩绘镇墓兽、八对仆役俑、两担牛、羊、马、猪、狗、鸡的陶俑、一座陶制屋舍、紧跟着是四担陶瓷器,碗、盘、罐、壶、瓶、盏托等等,还有铜镜、铜钗、漆木盒、砚台、笔墨等日常生活用具,最后是一车粮食、两箱药材和两箱绢布衣裳。

“这……这比我们搬家带来的行李还齐全。”孟母心想真是开眼了,这些陪葬品,少了一百贯凑不齐。

杜悯拦住最后面一个撒纸钱的小厮,问:“这是哪家的亡人?这么大的排场,生前是官身?”

“我家老爷是兴教坊的王乡绅,他是永徽元年的进士,生前在县学执教。”小厮回答。

杜悯露出敬佩之色,“原来是德高望重之辈。”

小厮满意他的回答,又说:“这算什么大排场,朝廷下令禁止厚葬,这些陪葬品是削减了又削减才定下的。要是早两年,陪葬品还要再多出一里地。”

“这还是削减后的?我们县的县令死了估计都没有这么多的陪葬品。”孟父忍不住插话。

“听你口音是南方人?”小厮问。

“对,苏州吴县人。”

小厮立马变了脸色,他看向杜悯身上的绢布衣裳,这一眼看到了对方腰上挂的半边木制鱼符,他立马确定了对方的身份。

杜悯笑笑,“快跟上,你掉队了。”

小厮鬼撵似的跑了。

孟青偷乐,“看来你人还没来,威名已经响遍河清县了。”

杜悯抖抖袖子,说:“走,我们过桥。”

十月,黄河水位下降,浮桥悬于水面,人和驴车走上去,浮桥晃荡得厉害。

“娘哎!这是什么桥?不会断吧?”孟母走得胆战心惊的。

杜悯指向河中央的沙洲,沙洲高于地面,上面建着一座城池,他介绍说:“这道浮桥由沙洲城里的军户看守,战时可通军队,不会断的,桥断了,有人要断头。”

孟母哪怕听了这话,她还是心慌,浮桥才过半,她已经软了腿,只得爬上堆满行李的驴车。

浮桥长有一里,走了一柱香的功夫,脚才落在地面上。

孟青看桥头竖有石碑,她走过去看,说:“这座浮桥叫河阳桥。”

杜悯走过来看一眼,说:“不要耽误了,我们先去县衙,过后再过来熟悉地形。”

“那边是县城吗?”杜黎指着北边的城池问。

“不是,应该跟河中央的沙洲城一样,是军事重镇。”杜悯看过河清县的地理志,县里有三座军事重镇,分别是北城、沙洲城和南城,这三座城池的管辖权在镇将手里,他这个县令无权管辖。

“我去问路。”顾无冬站出来,“杜大人,要不我先去县衙找县丞,您站在这里歇一歇?”

有所耳闻,能出现在封禅礼上的纸扎祭品,日后必能取代陶制明器,势必能压下河清县的厚葬之风,孙某愿为其效劳。”

衙役抬着行李从廨舍的后门进来,杜悯见了,说:“孙大人,你先下去忙吧,我们休整休整。”

孙县丞应是,离开之前他唤来四个仆从让他们露个面。

四个仆从两男两女,一个厨娘,一个针线娘子,一个门房,一个洒扫。

有大宅子住,有下人伺候,还有一帮分工明确的下属,这一刻,杜悯对他生活上的变化有了具体而清晰的认知。

孟青带着她爹娘在官署里转一圈,虽然也只是二进院,但可比孟家的二进院高档多了,后院有竹林有花园,还有一畦菜地,前院院落周正,主屋挨着书房,两侧是六间厢房,还有一间大厨房和一间外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