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所有的布局,一一落子(1 / 2)

第235章 所有的布局,一一落子

莫斯科河沿岸,一栋七层高的俄式老建筑静静矗立。

这里并不起眼,与红场丶克宫周边的喧嚣保持着一段微妙的距离。

秦远将远东集团的总部设在此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里,正是后世莫斯科新CBD的核心区域,什麽莫斯科河观景大厦丶联邦大厦丶水银大厦都将在此拔地而起,地皮升值潜力无可估量。

更重要的是,这里远离政治风暴的中心。

无论是即将到来的八月变故,还是年底的种种纷争,其漩涡核心都在红场与克宫。

选择这里,既能作壁上观,避开不必要的波及。

又能潜心发展,专注吞下那些即将被摆上货架的优质资产。

相比之下,如今鱼龙混杂丶空间有限的契科夫旅馆,已然无法容纳日益庞大的远东集团。

此刻,在这栋新总部的顶层会议室里,远东集团的核心骨干济济一堂。

负责金融命脉的潘石屹丶掌管「一只蚂蚁」市场的斌子丶主导轻工业展销的王功泉丶统辖物流车队的刚子丶负责安保的武卫国与刘军丶维系各大渠道的陈建华与王海洋……

所有中方核心悉数到场。

而远东集团内的苏联人,也并不少。

比如饮料生产线总经理伊万丶被任命为集团财务长(CFO)的伊莲娜,以及几位从校园渠道网时期就追随至今丶如今已分散在各条业务线担任要职的苏联老成员。

会议室内气氛严肃而热烈。

潘石屹首先汇报,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秦总,截至昨日收盘,我们远东国际银行的总吸储量已经达到三十二亿六千五百万卢布!」

「得益于我们独特的吸储策略,成果远超预期。」

「我认为,是时候对这笔庞大的资金池进行有效配置了。」

「说说你的想法。」秦远颔首。

「我建议,可以动用其中约三分之一的资金,大量收购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苏联国家债券'。」

秦远没有立刻同意,而是问道:「为什麽你会想着购买这些债券?」

潘石屹推了推眼镜,不慌不忙道:「秦总,在我看来,这些债券的实际价值,远被当前市场低估了。」

「国际金融界虽然在集体唱衰,但这些债券背后关联的,是遍布苏联各大领域的实体工厂,其潜在价值巨大。」

秦远看向潘石屹的目光中,欣赏之色愈发浓厚。

仅仅来到苏联几个月,就能透过迷雾,看到被刻意打压的债券的真正价值,这份金融嗅觉堪称天赋异禀。

他当然清楚潘石屹判断的正确性。

1990年戈氏推行的「500天计划」。

目的就是将苏联的国有企业转变为可交易的有价证券,并强行推进私有化,迫使苏联迈入了所谓的「公平自由市场」。

然而,这些看似引人向往的债券实则成了摧毁苏联经济的致命武器。

外资银行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凭藉先进的经营管理和私人银行服务,轻松击倒了排队等候的苏联国有银行,大量吸引了企业和民众的存款。

而这些银行家们又通过「灰色回扣」等手段,从苏联的中央银行和国有银行大肆抽取卢布。

当苏联人民沉浸在手中债券的欢欣时,国际金融界却纷纷发布唱衰卢布及苏联国企的「研究报告」。

国企债券的价格如同过山车一般急速下跌,民众的恐慌情绪开始蔓延,纷纷抛售手中债券。

潘石屹能在这个节点看到机会,而非盲目跟风唱衰,证明他已具备了顶尖金融操盘手的潜质。

「很好的洞察力。」秦远肯定了潘石屹的判断,「之前那一百五十亿卢布贷款,虽然部分已投入伏尔加新厂,但剩馀资金,连同新吸储的部分,我授权你全权负责,尽可能多地吸纳市面上的优质债券。」

他话锋一转,强调道:「不过,你的工作重心,必须同时放在全国分行的快速搭建上。」

「这件事,你和伊莲娜丶易笑迪协同推进。」

「明白,秦总!」潘石屹郑重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