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在司马昭看来,让群臣,或者说自己手下那帮亲信,联名写一封「劝退天子」的奏章,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麽简单。
当王浑找裴秀商议此事,希望裴秀拿出一个「上天示警」的方案时,裴秀居然想也没想,一口回绝!
按照王浑的想法,先让善于卜算的裴秀,抛出一个上天示警的引子,再让群臣们商议对策,最后才得出「天子失德」的结论,联名上奏让曹奂退位。
这件事就算办成了。
只不过,裴秀不同意,他认为:天道无常,凡人难测。
如果今天流星坠地,就说天子无德要退位让贤。
那明天地震了,是不是也要让新君也退位呢?
这种事情干不得,将来后患无穷。
被裴秀这样直接拒绝,是王浑没想到的。
首倡不是不可以,然而,代价是什麽呢?
代价是身后名,是被史官们口诛笔伐!是冥冥之中自有天谴!
不事前谈好条件,就这麽稀里糊涂的首倡,可不是一个好主意。
王浑只得悻悻离开了裴秀的府邸。
回家以后左思右想,王浑反覆揣摩裴秀说过的话,他得到了三个字:得加钱!
初战不利,王浑又去找陈骞,想让这位三朝元老出来首倡。也不扯什麽「受命于天」之类的鬼话了,让他直接说天子无德,应该退位让贤便是。
「不妥啊。」
陈府书房里,陈骞一边摸着自己下巴上的胡须,一边摇头叹息,直接拒绝了王浑。
「陈司徒三朝元老,德高望重,此事非您莫属!」
王浑恳求道,给陈骞戴高帽子。
王浑虽然世家出身,但自为官以来多在军中任事,作风果决不喜欢拖泥带水的。这也是司马昭那麽多亲信,却选择王浑的原因。
面对老神在在的陈骞,王浑急了。然而,陈骞却是再次叹息道:
「陈某已经年迈,对权势地位已经不在意了,所忧虑者,不过是子孙与身后名而已。
当年我出仕担任尚书郎时,还是武帝(曹操)掌控霸府。又历经数朝,到今日天子已经是曹奂,陈某可以说是吃着曹氏的俸禄才有今日。
晋王要改朝换代,这个陈某无力阻拦。可正因为我历经数朝,首倡才是不妥。」
王浑秒懂。
陈骞这老东西嘴里喊着的是主义,心里盘算的却都是生意。
一个自当官开始就是曹魏臣子的老登,第一个站出来逼迫天子退位,将来世人会如何看他?会如何看待他的子嗣?
要出来当恶人,就要有使唤恶人的价码。司马昭对亲信们都没有开出具体的价码,只是说「称帝后你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大家都不是第一天出来混的,皇帝还不差饿兵呢!不谈好条件,谁愿意第一个站出来干这种得罪人的活计?
「王某叨扰了,告辞。」
王浑已经明白,他不需要再找下一个了,回去向司马昭禀告情况才是真的。
陈骞已经非常委婉的告诉他:曹魏宗室那都是他的挚爱亲朋,所以,得加钱!
等王浑来到晋王府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司马昭没有休息,依旧是在书房里办公,冥思苦想着,该如何调度关中以及陇右地区的兵马与汉中的兵马换防,如何调整人事任命。
可谓一个头两个大。
在洛阳宣布改朝换代不是难事,但是要让各地的部曲,都顺理成章的放下曹魏的军旗,换上晋国的新军旗,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野心家们趁机喊「清君侧」,在边镇起兵后割据一方,也是一条上进之路。此前毌丘俭与诸葛诞他们已经在淮南试过这一手了。
所以司马昭准备让各地都督与刺史来洛阳参加开国大典,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里头。各地军政大佬齐聚洛阳,这可能发生的叛乱,也就被消弭于无形之中了。
听下仆说王浑求见,司马昭心中就凉了半截。
让群臣倡议天子退位让贤,本就是改朝换代里头相当不好办的事情。才几天时间王浑就回来禀告,那显然是事情卡在路上没办好。
「玄冲(王浑表字),事情办得怎麽样了?」
王浑进了书房以后,司马昭将手中的名册放到桌案上询问道,面沉如水一看就是心情糟糕。
「殿下,朝臣们对这件事都颇有微词,卑职以为,暂时没有推进的办法。」
王浑实话实说道。
司马昭没有发火,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然后坐直了身体问道:「详细说说。」
王浑便将裴秀与陈骞的话几乎原封不动的叙述了一遍,并没有添油加醋。
「你以为如何?」
司马昭看向王浑问道,并没有评价裴秀与陈骞二人的行为。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
说实话司马昭可能不高兴,敷衍回答又可能直接激怒对方,左右都是为难。
王浑沉思片刻道:「无论是裴秀也好,陈骞也罢,他们都是担心事后得不到封赏。不如晋王先封赏二人,作为千金买骨之用。有了榜样,自然是不缺后继者,下官也能继续推进这件事。」
「你先歇两天吧,孤有事会传你的。」
司马昭点点头道,面无表情看不出喜怒。
但王浑推测,他心中多半是不痛快的。等王浑走后,司马昭这才看向刚刚手中的名单。
裴秀和陈骞的事情不过是管中窥豹罢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和他们类似的想法。
反正,已经要改朝换代了,那麽不给好处,这些人就会直接躺平不动。若是改朝换代后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也不排除他们会搞些事情出来。
还是要给好处才行啊!
司马昭长叹一声,有种浑身被牵扯住的无力感。
群臣们拥戴司马昭当权臣,和拥戴他当皇帝,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事实上,对于那些权贵们来说,这天下没有皇帝,或者如现在这般是个没有权势的儿皇帝,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司马昭上位,并不是天然就对他们有利,除非能得到额外的利益。
因为司马昭当皇帝后,会摄取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只能来自于其他地方,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权贵们的自留地!
皇帝强势就会中央集权,而中央集权很明显会损害权贵们的利益。
如果说要在司马昭和曹奂里面硬是选一个当皇帝,那除了司马氏以外的所有权贵,都会选曹奂这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裴秀和陈骞都是司马昭的亲信,此刻却不愿意站出来倡议天子退位,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人性便是如此。
司马昭左思右想,最后在桌案上铺开大纸,开始写信。他要让出一部分利益,劝说裴秀和陈骞。
司马昭现在正在写的这两封信,分别是给这两个人的,对他们「晓以利害」,并承诺具体的好处,就看裴秀和陈骞上不上道了。
之所以要写信而不是叫来当面谈,便是避免直接撕破脸。司马昭可不想直接谈崩!
写信被拒绝,还有回转的馀地。
当然了,现在谁不给司马昭面子,登基以后,也别怪他不给面子了。
司马昭提起笔写信,笔走龙蛇,只觉得写到纸上的字,都是金色的,流淌着财富,每一笔每一划都价值连城。
……
距离秋收只有一个多月了,石守信也是忙着部署青州的事情,恨不得一个人砍成两半用。
这天一大早,他便将军中诸将都叫到了府衙开会。开工之前先画饼,这也是应有之意。
大家有盼头,做事情就积极,要不然只会磨洋工,最后落得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