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规模大小,在十二月十二日这个周六的下午至晚上,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现象一一《假结婚》一票难求。
票房估算:
假设全国49家影城,平均每个影城拥有6个影厅。(实际上,一线城市和重点影城厅数远超于此)。
假设每个影厅平均座位数为120个。(考虑到有小厅也有巨幕厅)
排片率100%,从下午两点到晚七点共5小时。
《假结婚》时长90分钟,加上场间短促的清理时间,按每2小时一场计算,这5小时内每个影厅可排映3场(即13:00,15:00,17:00各一场)。
票价统一按10元计算(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票价在15元丶20元)。
上座率100%。
单影厅单场票房:120座位*10元/座=1200元单影厅单日(核心时段)票房:1200元/场*3场=3600元单影城单日(核心时段)票房:3600元/厅*6厅=21600元全国49家影城单日(核心时段)《假结婚》票房:21600元/影城*49家影城=1,058,400元这意味着,仅仅在十二月十二日下午一点到晚上七点这五个小时的核心放映时段内,仅凭「中影盛世」自家院线的49家影城,《假结婚》就狂揽了超过105万元的票房!
这还没有计算京城及其他城市影城在晚上七点之后更黄金的场次,以及那些规模更大丶厅数更多的旗舰影城(如京城丶魔都的影城普遍超过8个厅,座位数更多)所带来的额外收入(零食丶饮料等等)。
如果算上全天所有可能场次,单日票房数据将更加惊人。
数据是冰冷的,但市场反馈是火热的。
各地的影城经理们不断将「场场售罄」的消息反馈给总部。
院线联网的售票系统(尽管在很多地方还是准实时或日终上报)后台,代表《假结婚》的票房收入曲线以一种近乎垂直的态势向上升。
而在「中影盛世联合院线」之外的市场,《假结婚》同样热映。
自六月份《意见》出台后,在中影借势刮起的影院大建设风潮下,除了新增的49座中影盛世影城外,还增加了10馀座社会资本丶海外资本和各省市电影公司联手新建的现代化多厅影院。
比如港资安乐影业旗下的百老汇院线,就与魔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丶京城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丶
粤省电影发行公司合作,在魔都丶京城丶羊城兴建了百老汇品牌影城,标志着港资背景的影业公司进入内地市场。
原本的时间线,百老汇是直接和中影合作,进入的内地市场,结果被王盛一搅合,它只能退而求其次,但却意外的打开了三地市场。
安乐影业就是投资《卧虎藏龙》丶《英雄》等电影的中间人,和好莱坞资本关系不浅。
除此之外,还有各省强有力的社会资本联手省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兴建现代化多厅影院,就等省级电影公司把省内院线试点资质申请下来,抢占省内的市场。
影院其实也不太赚钱,但能和宣传系统攀上关系,那就值得投资。
这番局面,本该等《意见》发酵一两年后才会出现,但被中影大手笔的建设和中影捞到的隐性资源直接提速了。
原本的时间线上,中影最开始改革慢,两大难点就在于,地方上没有帮手,帐上没有钱,电影厂联盟补足了这两点。
当然—
更重要的是,韩三坪抓住了进口片停摆的机遇,通过联手王盛,用国产电影超预期完成救市,为自己拿到了涉足中国电影市场改革的实权,这一点是打开整个局面的基石,没有这一点,就没有后续的一系列动作。
说回各省级电影公司申请省内院线试点的事情,这件事,在一些省级电影公司话语权极强的省份,省级电影公司很容易申请到试点,但在一些省份,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快和省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快要上演全武行了各路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调停。
截止目前,拿到省内或直辖市内院线试点资质的地方,其实没几个,只有京城丶魔都丶粤省拿到了,京城的新影联院线(京城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儿子)丶魔都的永乐院线(魔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儿子),已经完成了对各自范围内影院的整合,成为目前国内市场仅次于中影盛世院线的院线巨头。
其他省或是申请了,还没通过,或是不想申请,依旧想用省级电影公司的身份,垄断一省市场,或是和省内的「反骨仔」吵得不可开交。
总之,院线建设风潮,被中影丶盛影丶电影厂联盟硬生生提前了一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