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安,一位带着女朋友在钟楼店观影的大学男生张同学则对影院的便利性赞不绝口:「以前看场电影得跑老远,现在这家新影院就在市中心,交通特别方便。里面好几个厅,选择也多。我们看的《假结婚》又好笑又感人,在这种环境里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
媒体的报导不仅聚焦于票房数字,更深入挖掘了观众对于新建现代化多厅影院的积极反馈。
《光明×报》的一篇评论员文章指出:「《假结婚》的成功,以及『中影盛世』院线的初步佳绩,不仅仅是单一影片或单一院线的胜利,更是中国电影市场深化改革丶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的缩影。
这些观影环境舒适丶服务标准化的多厅影院,正逐步改变着国人的娱乐消费习惯,将『看电影』从一项偶尔为之的娱乐活动,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的丶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这背后,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也是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生动体现。」
地方媒体则更多地从本地视角出发。
《羊城晚报》采访了多位在「中影盛世影城-天河店」观影的市民。
一位在大学任教的王教授表示:「以前带学生搞活动,想找个体面点的影院都难。现在好了,这家新影院无论硬体还是软体,都达到了很高标准。希望这样的文化设施能再多一些,这对提升城市品位丶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大有裨益。」
《钱塘晚报》在报导杭城首家「中影盛世影城」开业盛况时,也引用了观众的话:「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不输给北上广的观影体验,这为我们杭城的文化生活增色不少,感谢相关部门引进了这麽优质的影院项目。」
除了普通观众,一些业内人士也通过媒体表达了看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省级电影公司负责人对记者坦言:「『中影盛世』的模式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指明了方向。过去我们可能过于依赖传统的发行放映模式,现在看来,拥抱变化丶提升影院品质才是出路。他们用票房证明了,观众是愿意为好体验买单的。」
在高校校园里,这也成为了热议话题。
京城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位研究生在校园BBS上发帖讨论:「《假结婚》的票房和新型影院的受欢迎程度,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消费结构变迁的一个微观案例。
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品质丶体验感和社交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种需求侧的变化,正在倒逼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更多的主流媒体,则是引用了有关部门官员的发声——一位不愿具名的某省城文化局官员的看法:「引进像『中影盛世』这样的高标准影院,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商业活力,也是我们响应上级号召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举措。看到市民们对新建影院的认可和欢迎,我们觉得前期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个别评论文章提醒,在为新影院和票房成绩欢呼的同时,也需关注影片内容的持续创新和多样化,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同时,如何让更多三四线城市的观众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观影服务,仍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