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上快马扬鞭,掀起的土尘飘了一路,加急运送的匣子终于赶到了裕王府,那人将匣子交给陆遗后,直挺挺的晕了过去,看着他干裂的嘴唇,陆遗赶紧找人给他喂了水,派人去寻了府医。
陆遗抱着匣子站在凌霄殿外,轻叩殿门,听到里面发出“进来”的命令,他才敢推门进入。
许是因为和王妃吵架,这几日主子心情特别不好,他跟在身侧大气都不敢出。
他将匣子放在桌案上,言简意赅的汇报着,“边境探子加急运送这个匣子,说是秦郎君让交与您的。”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陆遗如释重负的离开了。
萧显将匣子打开,映入眼帘的就是写着“裕王亲启”的信封,还加盖着火漆印,证明在他之前没人打开过。
他将信纸拆出,看着信中内容,面色一寸寸沉了下来,写信者是前鸿胪寺寺丞秦兆,他如今已经到达戎国,守在朝阳长公主的埋骨地,余生他将在此以守陵度过。
快速将信件内容看完,其下是一封写着“秦兆亲启”的信封,已经有开过的痕迹,不过被秦兆用同样的火漆印封好,一起交给了他。
此信是朝阳长公主写给秦兆的。
信中所述,长宁十九年,朝阳长公主受命和亲出使戎国,从长安中途在官驿休息,恰好遇见了北上来长安告密的秋万,秋万虽然身为告密者,但告密并非他所愿。
为了寻找女儿下落,他不得不听从,按照要求赴长安告密,他心中难安,得知朝阳长公主乃是皇室中人,赌她是正直良善之人,将背后挟持之人的证据和来往书信封在一处,交与她,并希望有朝一日此案能沉冤昭雪。
朝阳长公主接下并承诺,会将此物交给妥帖可靠之人,但她远嫁在戎国,一待就是十二年,在这期间除了随从仆婢,再没见过来自雍朝的人。
她病重日久,就在她以为再也等不到故乡来人时,见到了出使戎国的使团,还在使团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秦兆。
只这一眼,她今生无憾了。
她不能出宫,自知命不久矣,派贴身婢女将此信连同秋万封好的全部证据,全部转交给秦兆,想要秦兆回朝时,能将真相公之于众。
再往下是封好的证据,看起来有些年头,但封口完好并没有打开过的痕迹,想来里面的内容自从秋万封好后,在没人打开。
他小心翼翼的拆开,里面是秋万认罪自述书以及背后之人控制他的信件。
「秋万,滁州人氏,初为县衙小吏,后因无钱行贿被革职,当地豪族想要强纳女为妾,吾不肯竭力反抗,挣扎之下失手杀人,只得带全家潜逃。
途中遇到贼人,妻身亡、女被抢,走投无路之时,有人出现,说可以帮吾免除牢狱之灾,寻回女儿。
为了寻回女儿,吾任人摆布,行不仁不义之举,携密信赴长安告密当朝太傅有不臣之心。
吾不知太傅是何人,更不知道他是否有不臣之心。
吾在县衙当过差,知道查案需要证据,便那人给的信件和吾知晓的真相收集在一处,期待后人发现,还太傅清白。
没想到吾的做法被那人发现,就在那人要来探查时,吾以告密者身份住进了官驿,那人身份不想暴露,便没有赶紧来。
吾不舍将证据焚毁,恰好遇见和亲戎国的使团,怀着最后的希冀将证据交给朝阳长公主,虽然长公主出使和亲不能再回长安,这证据只要存在,便有希望。」
来往密信和证据以及秋万的猜想串联到一处,他对这背后之人隐隐有了猜测。
十二年前身居高位,有能力、懂帝心、某权势,且在这场密诗案后最终利得者,就是立政殿的那位。
自那年起,明帝平衡朝堂手段明显,打压文官集团,扶持武官,最受扶持的就是镇远伯陈盛。
胁迫秋万赴长安告密的背后势力,大概率是皇后以及陈氏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