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诲。」张居正带领群臣齐声说道。
陛下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万历维新的路上,不要忘记稼穑之根本,亿兆之黎庶,这才是万历维新出发的目的。
「陛下,明年农学院要不要扩招到一千五百人?」高启愚没有归班,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建议。
乡野之间,最需要的是司农官,教百姓种地丶帮百姓种好地,司农和医官,才是切实保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两个最重要的抓手。
高启愚看过《卫生与简易方》,就一个《妇人规》就能救不知道多少乡野妇人和孩童,更遑论发放的蛔蒿丸了,在乡野,那都是救命良药。
高启愚越想越心惊,当年陛下弄宝歧司,真的是不务正业,为了好玩吗?
今日再看中盛良薯的推广,高启愚只能说,在陛下心里,万民始终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民以食为天,没有什麽比吃饱饭更重要。
「朕没什麽银子了,扩招之事,再看吧。」朱翊钧倒是很想答应,但内帑没银子了。
这是个很让人无奈的事实,内帑其实有钱,要是不收储黄金,不讲黄金宝钞,或者把黄金挪作他用,其实还能挤出很多银子。
谁敢稽查皇帝的通和宫金库,到底有多少黄金,元辅丶大将军丶还是户部大司徒?这些大臣们,谁都没办法去稽查通和宫黄金究竟有多少,还不是皇帝说有多少黄金就有多少黄金?
但陛下信守承诺,黄金宝钞真的有黄金。
陛下想做的事儿太多,导致内帑有些捉襟见肘丶入不敷出了。
其实高启愚说的,需要的银子真的不多,扩招到1500人,每人120银,再加上每年6银膏火钱,四年也不过21万银,其他的费用都加到一起,也不过30万银。
可是京师大学堂也要扩招,十八大学堂丶京广驰道丶济南到南衙扬州驰道,都需要银子,一项项加起来,加在一起,负担很大,压力也很大。
要是有钱,皇帝还能让张居正和戚继光带货?
张居正和戚继光的官袍有点珠光宝气,各色宝石点缀其上,皇宫出品必属精品,珠光宝气但绝不俗气,就是为了让人知道,这些漂亮石头,真的很值钱丶很珍贵。
三人成虎,皇庄的翡翠卖的极好,供不应求。
「陛下,这反腐司办案,抄家抄了不少银子,积少成多,也足够扩招了。」陆光祖一听皇帝陛下缺银子,立刻出班禀告陛下,有钱,他陆光祖知道哪里有钱!
反腐司查抄了那麽多贪官,光是抄家所获,都够扩招了!
反腐司办了京广驰道窝案丶京师反腐,在林林总总加起来有150万银之多,这些银子,足够用一段时间了。
如果还缺,反腐司可以收紧法网。
凌云翼惊讶的看了陆光祖一眼,这个阁老,之前表现,非常喜欢折中,谁都不得罪,凌云翼还以为陆光祖属于那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可这反腐是为了创收这种事,也能堂而皇之的讲出来吗?
陆光祖其实也不想含糊其辞,但他刚刚以反腐事入阁,立足不稳,如果胡乱表态,就只会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先把反腐的差事办好,有了立足之本,才能谈其他,一如之前,他要借大将军戚继光的势,完成反腐司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麽一说,确实有银子,那就明年扩招。」朱翊钧闻言,眼前一亮,立刻点头说道,有钱他自然不会吝啬,该花的钱,他一分不会省。
「臣等遵旨。」高启愚和陆光祖俯首说道。
大臣们从来不担心皇帝拿了银子乱花,时至今日,除了必要的宫廷开支外,内帑的银子多数都放在了丁亥学制丶驰道丶黄金宝钞上,全都是国事。
如果以恩情论的话,朝廷欠了陛下的恩情,而且是真金白银的恩情,是根本还不完还不清的恩情。
仅仅开陇驰道就三千五百万银,全部资出内帑,这开陇驰道,根本就该叫做恩情驰道!
「今岁,五十一所官厂,全都顺利动工,期许四年之内完工。」工部尚书曾同亨汇报了工部筹建的北方官厂,一共110个官厂,第一批官厂五十一所,大部分都是煤焦钢厂,主要是供给生产生活用煤。
大明每一个城池,都养了一大群的砍柴夫丶抬柴夫丶分柴夫,和水窝子丶粪道主一样,柴夫也有自己的柴帮,而且声势浩荡,即便是南方不用煤炭过冬,柴米油盐,柴字当头,也要柴来生火做饭。
柴帮的砍柴夫,就这麽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砍过去,砍到今天,大明每一座山都是光秃秃的。
很多人都在讲,大明现在发生的天变,就是天谴,人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环境,终于迎来了报应。
可人终究要生活,采煤技术不可靠,交通不便利,无法稳定供应煤炭之前,人不砍树难道活活饿死不成?破坏环境固然不好,但人总要先活下来才是。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煤焦钢厂的出现,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六文一斤的煤,也是圣恩浩荡。
「陛下今年漕运船有了一种新船。」曾同亨示意纠仪官把他上殿之前交的模型,呈送御前。
小黄门检查后,呈送到了御前,船分为了两节,前面为拖船,后面为驳船,驳船没有任何动力,驳船长六丈五尺,深六尺四寸,吃水三尺六寸,可以装一千料,一料为120斤,即一个太岳漕粮箱重量。
曾同亨看着陛下手中的模型说道:「拖船大小和驳船差不多,用铜包木增加寿命,一台升平九号做船机,中间马力为四百四十匹,可以拖挂四到八艘驳船,每天可行水程360里。」
一台拖船,挂八艘驳船,可以带8000石的粮食,四百万石的漕粮也只需要五百条这样的漕船,五大造船厂加班加点,大约六个月工期就可以全部做完。
就是现在改海漕为河漕,当年需要占用四个月京杭运河的漕运,现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了。
「这麽一艘船,可以顶多少个纤夫?」朱翊钧翻动着手里的模型,询问其中细节。
曾同亨听闻陛下询问,深吸了口气,俯首说道:「一千二百名纤夫拖拽。」
「所以,大司空的意思是,在户部成立一个类似于驰道抽分局的衙司,航运司,设转运使督办,再给银到造船厂,定做这样的拖船丶驳船,专事转运。」
「只需要五百条,就可以抢走六十万纤夫的营生。」朱翊钧对手里的拖船丶驳船非常喜爱,只是他的话,让文华殿廷臣都有些沉默。
朱翊钧很喜欢这个拖船的模型,可以用爱不释手去形容。
拖船的结构简单,就一个升平九号蒸汽机,加上一个水下螺旋桨,再无其他,其馀都是存煤的地方,而且煤炭可以随时沿途增补,船工还能在船上靠着炉子的热量做饭,烧水,在船上生活。
一个拖船,挂四个驳船和挂八个驳船,都非常灵活,货少挂四个,货多挂八个。
挂一个不合适,浪费煤炭。
这是龙江造船厂设计制造的内河船,船型技术的改造是一个相当长期丶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涉及到了蒸汽机动力的船只,更是复杂。
之前大明的船只都是用的纤夫,现在终于开始上蒸汽机械了。
可问题是,五百条铁马拖船的出现,会让六十万纤夫无事可做。
朱翊钧看着曾同亨说道:「升平一号只有三马力,每马力要四百银,那时候大家都不觉得铁马有什麽钻研的必要,今天,十三年过去了,升平九号四百四十匹中间马力,每马力只要20银,如果大量制造,每马力只要15银,甚至更低。」
「一台升平九号才8800银,算上折旧丶修理丶煤炭消耗等等,拖船一年所费不过一万银,能顶1200名纤夫,一名纤夫一年最起码要支付报酬15银,这是个重体力活儿,就是一万八千银。」
驳船自古就有,从有了运河之后,这种馅大皮薄在水上爬的驳船,就已经存在,内河可比海上平静的多丶安全的多,驳船的成本都是一样的。
牵引动力上,升平九号的拖船,要比1200名纤夫要合算的多的多。
「陛下,大明四处都缺人,海外总督府丶种植园缺人,辽东垦荒缺人,绥远王化缺人,连西域开拓也缺人,工坊缺人,田间地头也缺人。」曾同亨深吸了口气说道:「六十万力役,可以有效缓解缺人之弊病。」
「大司空,那是百姓的生计,不是简单的数字那麽简单。」朱翊钧恋恋不舍的将拖船模型放下,深吸了口气说道:「慢慢来吧,不要一下子做五百条,一条一条做,一点一点来,顺便改良技术。」
「陛下,龙江造船厂也是要经营的,要不然,船匠们造出了好船,却不能生产,那龙江造船厂日后就不会造新船了,也没人想做新船了,毕竟不让造。」曾同亨仔细斟酌再斟酌,表明了龙江造船厂的困难。
龙江造船厂和清江造船厂,是五大造船厂里两个内河船厂,这拖船丶驳船是两个造船厂日后五到十年的重头戏,不造这些附加值高丶利润大的船,船厂的匠人们哪来的分红?
「纤夫难,船厂也难,都难,百万槽工衣食所系,朕非妇人之仁,造吧。」朱翊钧的手在桌上敲动了几下说道:「就依工部所言,弄个航运司,专事运河丶长江河漕事。」
考虑六十万纤夫的生计,绝非妇人之仁,但该下决策的时候,朱翊钧也不会犹豫,这已经是龙江造船厂第三次呈送类似的拖船了,再拖下去,龙江丶清江造船厂就很难维持了。
工部要在户部设一个共管的航运司,其实也不是非要抢着六十万纤夫的活儿,无论京杭大运河还是长江漕运,现在都是货等人。
船有,纤夫不够用,货只能等着纤夫,堵船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纤夫不够。
而龙江丶清江造船厂造的拖船,主要是为了填补运力不足的空白,增加货物的流转,让货物动起来,而不是堵在内河港口之中。
填补运力空白,一定会对纤夫的生计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时代的浪潮总是如此的无情,万历维新也不是过家家,该下定决策的时候,就要做好决策。
朱翊钧和曾同亨详细沟通了拖船生产情况,最终批准了工部奏疏。
该做决策,就要果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