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0章 熊廷弼的尝试
熊廷弼要出发前往江户,因为从长门城到出云城这片地方,不能满足他的谋划了。
熊廷弼的谋划非常简单,丰臣秀吉做不到倭国上下全部均田,那就由他这个大明人来做!
大明和倭国需要一个结果,将倭人全部杀死并不现实,但让倭国彻底消亡在历史长河里,却是可以做到的。
熊廷弼看出来了,什麽织田信长丶丰臣秀吉丶德川家康,统统都是一群废物,根本给不了倭国安宁。
大明要的是海波平,要的是海疆安,倭国不安宁,就永无休止之日。
从长门城到出云城,是一片山地,虽然非常适合防守,但是不适合进攻,因为这里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哪怕是维持现有的结构,已经是有些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支持征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片根基无法支持足够规模的征伐,就成了熊廷弼更进一步的阻碍,而江户所在的关东平原,可以满足熊廷弼对根基的一切需要,关东平原土地肥沃,河流众多,非常适合耕种。
现在倭国有两个主要矛盾,第一个是因为战乱,流民众多;第二个矛盾是流民弃地,导致土地抛荒。
这两个主要矛盾又相互矛盾,土地抛荒,那麽多的流民去耕种,岂不是两难自解?但倭国现有制度,这帮废物也无法做到,让流民停下来,耕种这些抛荒土地。
无法彻底把倭国根深蒂固的封臣制度消灭,倭国就永远是个粪坑。
连倭国本地人都做不到,熊廷弼这个大明人就能做到了吗?
答案是可以。
因为熊廷弼已经从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找到了应对这两个根本矛盾的办法和先例,历史长了就这点好处,遇到不知道该怎麽办的时候,就翻翻历史书,就能找到答案。
北魏时候有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继位时候,北魏已经立国七十年,这七十年是征战的七十年,也是混乱的七十年,彼时北魏也面临类似的矛盾,流民过多但土地抛荒。
拓跋宏的祖母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一名汉人,拓跋宏继位的时候,才刚刚五岁,文明太后临朝称制,开始推行三长制丶均田制丶俸禄制丶兴太学,设学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文明太后临朝称制十八年撒手人寰,二十三岁的拓跋宏正式亲政,几乎所有的鲜卑贵族,都在等待着这位鲜卑天子,能够回头是岸,拨乱反正,把文明太后的乱政悉数废除。
但这位鲜卑天子,并没有遂了贵族们的愿。
拓跋宏在祖母改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以南下南齐为名义,骗了所有贵族随军南下,至洛阳,才告诉贵族,他要迁都洛阳。
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鲜卑人旧俗难消丶旧弊难改,都是因为都城在平城,也就是山西大同,彼时山西大同都是草原,游牧习性不改,文化难改。
拓跋宏迁都成功后,将平城的祖庙都拆到了洛阳,甚至不许贵族下葬到祖地,只能下葬到洛阳。
轰轰烈烈,比文明太后更加极端的太和改制来了。
拓跋宏下旨不许编发丶只能蓄发;不许左衽,只能右衽;不能袴褶胡服,只能汉服,他本人更是从胡服改为了中原天子服;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就是不能胡言,只能汉话,否则罢官;
再设国子学丶太学丶四门小学,以兴文教。
拓跋宏亲政的第六年,太和二十年,拓跋宏更是下旨,鲜卑复姓废除,一律改为汉姓,他本人拓跋氏改为了元氏,步六孤氏为陆氏丶贺赖氏为贺氏丶独孤氏为刘氏等等。
他的太和改制,被历史称之为孝文帝中兴。
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亲征南下,于军中积劳成疾,驾崩于军中,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元宏留下了一套办法,两个文化完全迥异,如何融合的办法,那就是全盘汉化,而非守着『子贵母死制』的陋规,在陋规中死去的办法。
在元宏之前,太子册立之时,就会处死母亲,防止母亲亲族乱政,这就是子贵母死,类似的陋规,在全盘汉化之前,无处不在。
在熊廷弼看来,没有什麽王化,只有汉化,不肯汉化,就是不肯王化。
他准备前往江户,关东平原,将实现他所有的野望和筹划。
万历二十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大明船队抵达了长门城外捕鲸港,熊廷弼在长门城,见到了新任的石见银山代管奉行,移交了代管所所有公务。
三天后,船队再次起航,前往了江户城。
船队抵达江户这天是九月初四,熊廷弼站在游龙号甲板上,用千里镜看着已经开始沉寂的富士山。
富士山将近两百年爆发一次,每一次爆发,都给关东平原带来了大量的火山灰,让土地更加肥沃,万历二十年,富士山山头已经有了些积雪,代表着这座火山重新安宁,也代表着关东平原将迎来新生。
游龙号,一艘几乎不承载任何作战任务的旗舰,大明第一艘快速帆船,这艘旗舰是大明封舟,代表皇帝的礼器,证明熊廷弼代表大明,代表陛下来到了江户。
船队并没有直接前往江户湾的江户城,而是前往了北条氏的居城,小田原城。
这座城位于关东平原的西南角,是整个关东平原进出的要塞之地,其地位大抵相当于大明的山海关,只要这座小田原城在大明手中,丰臣秀吉丶德川家康,就是五十万大军,也难以征服关东平原。
嘉靖四十年,有『军神』丶『越后之龙』之称的上杉谦信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小田原城,久攻不下,无奈撤军。
隆庆二年,有『甲斐之虎』之称的武田信玄,再次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小田原城,仍然未能攻下。
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对北条氏不满,称其为逆臣,发动十七万大军,讨伐北条氏,这次围城,小田原城内人心惶惶,群疑蜂起丶兄弟相疑丶父子不睦。
北条氏直是家督,但是他爹氏政,还活着,儿子不满父亲传位不传权,而父亲也不满儿子软糯性格,父子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小田原城这座城池,号称天下第一坚城,无论是上杉谦信还是武田信玄,都在这里碰的满头是包。
武田信玄,曾经在三方原合战中,挫败过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的联军,也不是易于之辈,但拿这座坚城毫无办法。
缺乏攻城手段的倭人,只能采用围困的战术,可是一个有水源丶有三年粮食的坚城,围困是决计难以拿下的。
丰臣秀吉自万历十八年开始围困这座坚城,其主要战略也是利用北条氏的内讧,父子不睦。
父亲氏政不肯放权,儿子氏直不满父亲不给权柄,只要说服氏直开城投降,那这座天下第一坚城,就不攻自破了。
事实上,丰臣秀吉的计策执行的非常成功,他策反了北条氏直的堂弟氏盛,在氏直身边游说。
知子莫如父,氏政真的很了解自己这个耳根子软的儿子,氏直的耳根子实在是太软了,氏盛取得信任后,说什麽,氏直就信什麽。
在氏直下定决心,要开城投降之前,忽然收到了一封箭信,这封箭信里的内容,让氏直放弃了开城投降,转而去父亲面前请罪去了。
书信的内容很简单,是丰臣秀吉攻陷小田原城后,对北条氏的处理办法,氏政必须切腹自尽丶氏直流放高野山;家督之位,由那个里挑外撅丶四处散播谣言丶挑唆父子关系的北条氏盛接掌。
氏直完全不知道这封箭信的来源,但他很快就相信了这封箭信是真的,因为他已经无法指挥自己的武士,去开城门了。
显然他的父亲已经知道了他要开城投降,迎接德川家康进城了。
氏直见到了父亲请罪,氏政把他臭骂了一顿,没有过多责骂,而是让他带领武士,杀死北条氏盛。
熊廷弼乘坐游龙号丶三艘快速帆船丶二十条五桅过洋船,领京营锐卒三千丶水师六千,在九月初五,抵达了小田原城,派遣小船入港口,氏政丶氏直父子,趁着夜色上船,抵达了游龙号。
「拜见天使,遥祝上朝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千秋永安,万寿无疆。」氏政丶氏直父子上船,跪在了甲板上。
熊廷弼错开了身子,他们是给陛下磕头,不是给他磕头,他摇头说道:「称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氏政和氏直互相看了一眼,赶忙说道,的确已经投靠大明,上朝天子这个称呼,确实不合适了。
「免礼。」熊廷弼这才让二人免礼。
大明是帝制,和倭国的封建制度不同,倭国有点类似于泰西,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大明帝制,只有一个君王,那就是陛下,所有臣民都是陛下的臣民。
按照高启愚的新礼法,北条氏政丶直二人投效大明,那都是大明臣子,二人不必对熊廷弼下跪磕头。
即便是远在江户城,熊廷弼依旧严格执行大明礼法,这是他要给整个倭国进行全盘汉化的根本和基础。
规矩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不能乱的。
熊廷弼身边坐着一名太监,李佑恭,通和宫三号老祖宗丶御马监太监丶京营提督内臣,从小和陛下一起长大的陪练。
张居正要借李佑恭,皇帝不肯借,因为借了,京营派出,就没有提督内臣可用了。
这也是为何皇帝会可惜刘汉儒丶范应期丶王篆这些循吏的原因,刘汉儒经营三都澳私市比官市还要好丶范应期也是循吏却染上了阿片,王篆有贤才,却因为贪腐被罢官革除功名。
经过了数次筛选,才能成为循吏的人才,每一个都很珍贵。
做了皇帝才知道,求贤若渴是真的,无人可用,真的非常窘迫。
官渡之战前,袁绍谋士许攸深夜投奔曹操,曹操衣衫不整,连鞋都不顾的穿,赤脚迎接,以前朱翊钧以为是杜撰演义,当了二十年皇帝,朱翊钧认为这是真的。
找几个能干丶能信任丶能用的人,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李佑恭露出了一个笑容,熊廷弼坚决执行大明礼法,不让氏政丶氏直父子跪拜,让李佑恭非常满意,虽然在倭国待了四年,可熊大还是那个熊大,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但熊大有恭顺之心,无自立之心,也不枉费陛下的信任和托付了。
「氏政,我很好奇,你为何没有处死氏直?他都要开城门投降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的联军了。」熊廷弼问出了第一个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