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暗流涌动
连续不断的钟声自禁中深处传来,随后响起了宫门次第开启的「轧轧」声。
晨曦未至,官员们鱼贯进入宣德门的身影,在宫灯摇曳的光里明明灭灭。
陆北顾走在队列的最后面。
早朝入宫的路线是先通过中轴线上的宣德门,但随后不走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大庆门,而是转而向左走端礼门。
穿过端礼门时,他能清晰听见前面官员们的乌皮靴踩在地面上传来的回响,沉闷而齐整,有种莫名的仪式感。
顺着端礼门进入文德门,后面便是大名鼎鼎的政事堂,再往后,则是方才传来一百下钟声的钟楼。
大宋禁中时间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他们在待漏院候朝的时候,禁中的内侍省便已经开始签署和发放「止鼓契」,准备结束夜间报时了。
同时,由于禁中不允许养鸡,所以还专门有名为「鸡人」的报时官,会学鸡叫来作为白天开始的信号「鸡人」一唱,钟楼听到动静就开始敲钟,而整个开封城的所有钟楼,都会随着禁中钟声的传开,如得到讯号的烽火台般,渐次敲响自己的钟。
得益于身后已经没有人了,所以陆北顾可以公然抬起头,打量起了眼前的文德殿。
天边此时已经露出了极浅的光,他能看到文德殿的庑殿顶覆着深碧琉璃瓦,檐角蹲踞鸱吻,在微明天色中凝成了沉暗的剪影。
视线往下,檐下斗栱层迭丶彩绘相间,檐柱皆以整根巨木制成,遍施朱漆,柱础雕刻覆莲纹样,而朱漆殿门则高逾三丈,门钉纵横各九,鎏金浮凸,门额悬金漆巨匾,上书「文德殿」三个擘窠大字。
跟着队伍再往前走些,陆北顾经过的时候,看到了殿前的三层丹陛,在其两侧都立着鎏金铜鹤,而大殿的殿基则高出地面五尺,四周绕以雕栏,栏板镂刻云龙翔凤,台基四角设螭首散水,如果遇到雨天时节,雨水就会自螭首泻出。
进了文德殿,陆北顾发现这间大殿非常深阔,应该是为了容纳大量朝臣而专门设计的。
他垂手立于东侧文班之末,是最靠门的位置,身前皆是身着紫绯丶腰悬金玉的重臣。
微微抬眼,他便能望见穹顶藻井上彩绘的蟠龙,在摇曳光线下似欲腾云而起,而蟠龙四周则绘有云纹星辰。
因为还有本职工作,所以陆北顾也不好多观察,他开始从后面盯着前面文武两班朝官看。
在朝会过程中,他的本职工作就是拿小本本.不是,是拿笏板去记录朝官的失仪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谈笑喧哗丶执笏不端丶行礼失序丶行立迟缓丶趋拜失仪丶无故离位等等。
「啪!啪!啪!」
鸣鞭三响,清脆裂空,殿外执戟卫士如林而立,旄头羽葆在晨风中微颤。
听到动静,文武朝官瞬间屏息垂首。
官家赵祯此时乘辇至殿门,降辇,徐步升座。
旒珠轻晃,遮住了他的脸,随着他坐下,礼官张师中开始引导臣子们行礼。
「拜——」
众臣齐刷刷躬身作揖,绯紫衣袍如潮水起伏,三称万岁。
礼仪结束,朝会正式开始。
文彦博作为首相,手持笏板,稳步出班,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陛下,近日中书省接连收到河北路急报,河北诸州地震频仍,以至于城垣摧颓丶庐舍倾覆,百姓流离失所。为安黎庶丶察民情丶固边陲,臣与富相公及诸位执政商议,恳请陛下速遣重臣,充任体量安抚使,前往河北,赈灾抚民,以示朝廷恩泽。」
御座之上,赵祯的声音透过旒珠传来。
「中书可有具体人选?」
「臣等以为,右司谏吕景初,清直敢言,明察秋毫;左藏副使李绶,精于钱谷,办事干练。以此二人为河北路体量安抚使,持节巡按河北,必能妥善处置灾情,安抚民心.此外,荆湖北路下溪州蛮首彭仕羲,桀骜不驯,久未归化,边地不宁。左司谏朱处约沉稳有谋,堪当大任,可命其为荆湖北路体量安抚使,前往招抚,以靖边氛。」
文彦博这番建议,看似全然出于公心。
然而殿中不少明眼人心头却是明白,把谏院的两员大将调走,此举名义上是选派能臣干吏赴地方公干,实则是要继续削弱这两年来已经连续弹劾掉了两名宰相丶两名枢密使的台谏系统。
谏院的吕景初和朱处约也是朝官,他们虽面色如常,但何尝不知这看似升迁的外派,实则是被「礼送」出京远离庙堂呢?
然而这一天的到来,实际上,他们早有预料。
台谏一体,御史台和谏院是分不开的。
御史台经过刘沆罢相前的「自爆」,骨干已被清洗调任殆尽,如今,终于是轮到了谏院。
陆北顾也在后面自己琢磨着。
一开始文彦博说河北的灾情,他并没有马上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本质是冲着人去的.但当文彦博又扯到下溪州的山蛮,他就明白了过来,这就是在借着不同的事,来把人调走。
那麽文彦博,或者说宰执们,为什麽要这麽做呢?
为什麽要今天朝议,迫不及待地就将此事作为最重要的议题率先抛了出来呢?
陆北顾思考了片刻,明白了过来。
「果然是屁股决定脑袋啊,哪怕是已经跟他撕破脸了的前盟友刘沆留下来的政策,文彦博也要坚决执行。恐怕这些宰执们,也被台谏惊人的战斗力给吓到了,生怕自己被弹劾下去。」
御座上的官家赵祯沉默片刻,他未必看不透这层用意,但河北地震丶蛮夷未附皆是实情,派员安抚亦是常例。
更何况,藉此平衡一下近年来气焰过盛的台谏势力,也正合他意。
于是,赵祯缓缓开口:「准卿所奏。即日便下敕命,着吕景初丶李绶为河北体量安抚使,朱处约为荆湖北路体量安抚使,克日启程。」
「陛下,臣亦有本奏。」
首相文彦博奏事已毕,次相富弼手持笏板,稳步出班,说道。
「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王安石,自协理包拯整顿开封府吏治以来,明察暗访,革除积弊,胥吏肃然,民讼得平。其才具干练,识度宏远,实为难得之干臣。今度支司总领天下财赋,事务繁剧,副使周湛虽勤勉,然年事渐高,需得力佐贰分劳。臣恳请擢升王安石为度支判官,佐理周湛,以期国用充裕,财赋清明。」
「嗯。」
赵祯没有表示反对,转而问道:「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可有人选?此差遣关系京畿治安丶赋税丶刑名,不可一日乏人.若无人选,朕倒是觉得太常博士丶集贤校理陆诜,学行端谨,历任州县皆有政声,堪当此任。」
富弼微微一怔,他们当然是有人选的,不过既然官家开口了,这时候也不好说什麽。
而且,不得不说,官家提出的人选,是极恰当的。
陆诜,字介夫,杭州馀杭人,是景佑元年的进士,庆历七年的时候参与过镇压贝州兵变,后历任秦州通判丶陕西刑狱,在治安维稳方面很有经验,是个临危不乱的狠角色。
富弼只能道:「官家圣明,陆诜必能继王安石之绪,安辑畿辅。」
陆北顾静静地听着,但这第二件事,他却暂时没想明白。
王安石的提拔,更像是庙堂各方势力博弈后妥协的结果,但为什麽是由富弼提出的?据他所知,王安石似乎跟政事堂里的宰执们没什麽关系。
唯一能沾点关系的,就是做过王安石上司的韩琦,但好像也并不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