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谣言谶语的威力(1 / 2)

大宋文豪 西湖遇雨 4969 字 2小时前

第367章 谣言谶语的威力

翌日,晴空万里。

禁中后苑草木葱茏,空气清新。

官家赵祯难得起了兴致,在近侍的陪同下至后苑赏花散心,欲借这盎然春意驱散连日来的阴郁心情。

苑内牡丹丶芍药正值盛期,姚黄魏紫,争奇斗艳。

赵祯信步其间,神色稍霁,偶尔驻足欣赏。

就在此时,刘恢趋步而来。

他的官职虽不高,却是皇城司内专司「采听明晦」,即收集民间流言丶谶语丶异闻的宦官。

历朝历代,民谣谶纬常被视作民心向背乃至造反起事的先声,故大宋亦设此职专司监听,及时禀报,防患于未然。

三年前着名的「甲午蜀乱」流言,就是刘恢提前禀告给官家的,而官家为此调度了大量人力物力,阻止了流言成真,这既是官家的决断,其中也少不了刘恢的功劳。

所以,刘恢颇得官家信任。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此人所禀「甲午蜀乱」流言,跟张方平的仕途起伏,也可以说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谓「甲午蜀乱」,指的是在蜀地广为流传的一则谶语——「岁在甲午,蜀且有变」。

其性质跟黄巾起义用的「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差不多,之所以是甲午年,是因为五代时期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正好是甲午年,而淳化四年王小波起事率众攻掠州县也是甲午年。

所以,就有很多别有用心之人,预言皇佑六年,蜀地还会再次爆发战乱。

这种流言的产生以及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蜀地本身的独特性,蜀地历来地险且远,信息闭塞,而且人口众多丶夷汉聚居,有着很多难以调和的矛盾。

因此大宋朝廷在遭遇反常天象和自然灾害时,对蜀地的防范也就尤为严密。

在皇佑五年,从刘恢口中得知「甲午蜀乱」流言的官家接连向蜀地派遣能臣干吏,成都知府张方平负责整顿吏治,益州路转运使高良夫负责免除蜀地三年供绢,盐铁判官燕度负责彻查川南盐井。

这些旨在安抚蜀地百姓的政策,都出于官家对「甲午蜀乱」的恐惧。

而种种举措虽然有效,但却并没有完全平息流言,因为被狄青击溃的侬智高西逃到了大理,蜀地百姓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又将其与流言联系到了一起,开始极度恐慌,甚至到了「边军夜呼,野无居人」的地步。

于是蜀地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军事调度,整个四川南部的边境寨堡都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兵力,并徵发民夫紧急筑城,同时枢密院派遣陕西宋军步骑数万经汉中入蜀戍卫。

好在,侬智高最终死在了大理,并没有入侵蜀地。

阻止了「甲午蜀乱」流言成真,这件事也成为了张方平复任三司使的重要政治资本。

当然了,这都是陆北顾穿越之前发生的事情了,所以陆北顾并不太清楚。

此时刘恢面色凝重,至赵祯近前躬身行礼:「陛下,奴婢有要事禀奏。」

赵祯心情正好,见是他,知其所司职责,便随意道:「讲,又是何处有了什麽怪力乱神之语?」

刘恢的职责是收集民间流言丶谶语丶异闻,这就注定了,绝大多数时候,他禀告给官家的内容,都是一听就不靠谱,甚至有点搞笑的事情。

一百件事情里,有一件能算是真正威胁到朝廷统治的,就已经算刘恢工作效率很高了。

所以赵祯对此通常也就是听个乐子,并不怎麽放在心上。

但要是没有这麽一个人来给他汇报,那也是绝对不行的。

任何统治者都害怕被蒙蔽,流言丶谶语丶异闻这些民间流传的东西虽然通常都很荒诞不经,但却往往能从侧面反映出此时民间的真实状态。

然而刘恢却未如往常般直接陈说,而是略显迟疑地看了看左右。

赵祯会意,挥挥手,让其他侍从稍退远些,只留邓宣言在旁。

刘恢这才压低声音,语气带着几分刻意营造的惊惧:「陛下,奴婢近日监听得河北民间流传一些关乎六塔河工程的流言,其言甚为不祥。」

「哦?」赵祯眉头微蹙,赏花的兴致淡了几分,「又是六塔河?说些什麽?」

从去年以来,六塔河案这个超级烂摊子,已经卷进去不少人了,而因为治理黄河成本极高,所以东堤至今都未修复,只把辽国使者会经过的西堤给先补上了。

「回陛下。」

刘恢咽了口唾沫,仿佛心有馀悸。

「民间妄传,去岁六塔河决口,溺毙百姓数万,怨气冲天,凝结不散。更有术士称开河穿土,深掘地脉,惊动了山川鬼神,以致地气泄而不聚,此乃近日河北乃至幽州地震之根源!」

「还有吗?」

见刘恢欲言又止,赵祯问道。

「还有更荒谬的,言及工程附近有一村落,名讳竟与陛下御名有嫌,且治河所用锸畚之形,酷似丧葬明器此等不祥之兆,流言传得沸沸扬扬,恐非吉兆啊!奴婢职责所在,虽知此言荒诞,然虑及天灾频仍,不敢不报于陛下知晓。」

一番话,看似禀报流言,实则将「民怨」丶「地脉」丶「名讳犯忌」丶「器物不祥」这些最能触动赵祯神经的要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尤其是联系到刚刚发生的河北地震和辽国境内幽州巨震,更让这些流言显得有几分「应验」的诡异。

赵祯脸上的舒缓之色瞬间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阴霾。

他本就因国事艰难丶子嗣问题而笃信天命鬼神,刘恢所言虽出自民间,却与他内心的隐忧隐隐契合。

文彦博丶富弼主持的六塔河工程,不仅劳民伤财,酿成大祸,竟还引出如此多的「不祥之兆」!

他沉默地站在一株盛放的牡丹前,目光却已不在花上。

春风拂过,带来花香,却吹不散他心头的沉重。

邓宣言在一旁屏息凝神,感受到了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良久,赵祯缓缓转身,声音冷冽如冰:「邓宣言。」

「奴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