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朕口谕。」赵祯的目光扫过刘恢,最终落在邓宣言身上,「诏遣内侍省得力勾当官作为中使,并调拨皇城司亲事官,前往河北,专项查勘六塔河工程相关事宜重点查证村落名讳丶器物形制等情,并深入访察民间,对此工程之真实议论,及是否有关联灾异之传言。」
「是!奴婢遵旨。」邓宣言心头一震。
刘恢伏地道:「陛下圣明!如此可明辨真伪,安靖人心。」
赵祯不再多看他们一眼,转身望向满园春色,却只觉得那奼紫嫣红背后,弥漫着一股令人不安的气息。
禁中的很多事情是瞒不住人的,尤其是内侍省的大动作。
这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虽未明发诏书,但「中使奉旨出京」的风声,还是迅速传到了政事堂。
时近午时,政事堂内气氛凝重得像是能滴出水来。
首相文彦博,次相富弼,参知政事王尧臣丶曾公亮四人紧急聚议。
窗外春光正好,堂内却是一片肃杀。
「六塔河工程,功过是非,朝野早有公论!」
文彦博首先按捺不住,怒道。
「如今内侍竟以市井无稽之谈蛊惑圣听,乃至遣中使置狱!此风一开,权阉倾轧外朝,国将不国!」
这话都能说出来,显然,文彦博这是真着急了。
因为文彦博能上位,其实跟攀附张贵妃是脱不开干系的,他跟刘沆丶张尧佐是一路人,都是贵妃党。
而这个重大污点,始终伴随着他。
哪怕他贵为首相,甚至以朋党控制了半个朝堂,但依旧有很多人因此对他极为不服。
而正是因为文彦博急于立功平息众议,所以才力主推动了六塔河工程,本来这件事情要是能办成,那他的首相位置,就无可动摇了。
可惜,出身治河世家的李仲昌,把事情给搞砸了。
六塔河案也因此成为了他第二个重大污点。
不管是谁,出于什麽目的,只要想继续去查已经结案的六塔河案,那文彦博唯一的反应,就是——「这是冲我来的!」
所以,文彦博这般几乎失态般的怒斥,以及激烈到上纲上线的用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富弼虽然是文彦博的盟友,但富弼继承的其岳父晏殊留下来的庙堂资源,跟文彦博是合作关系,而非依附关系。
光是六塔河案的连带责任不足以动摇富弼的相位,他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所以此时态度与文彦博并不一致。
富弼冷静地说道:「最可虑者,中使持密旨,权限不明,若在河北被有心人引导,罗织罪名,严刑逼供,恐酿成冤狱,牵连无数.六塔河事涉众多河工丶官吏,一旦掀起大狱,河北局势亦将不可收拾。」
「咳咳.」
王尧臣咳嗽连连,声音虚弱地提醒道:「中使一出,代表的是官家疑心,宽夫你冷静一下,此时我等若应对不当,后果反而更糟糕。」
王尧臣跟文彦博是同年不假,但他跟韩琦丶包拯这种文彦博没上位前还在地方外放,文彦博上位了就马上被提拔回中枢的同年,还不太一样.他在文彦博担任首相之前就已经是枢密副使了,而且从枢密副使到参知政事这一步,也不是因为文彦博的提拔,而是因为在刘沆事件中王尧臣提醒了文彦博,所以刘沆才倒台,他得以增补进政事堂。
文彦博久经宦海,听到了王尧臣的提醒,也从暴怒中渐渐冷静了下来。
是啊,事情或许没这麽简单。
如果说,设局之人的目的就是故意想要激怒他,让他去阻止此事呢?
「那麽,官家马上就会对我起疑心!官家会想,如果这里面没鬼,我为何会反应如此激烈?官家肯定不会认为我是怕有人藉此动摇相位,只会认为这些事情是真的不能阻止调查!换个方向,只能是劝谏官家了,劝官家不要让中使去查,而是经由中书省下旨,遣外朝官员去查。」
文彦博心思电转,几乎瞬间就想清楚了其中关节。
冷静下来之后,他开口道:「此事更深层之意,恐是想藉此将与我等执政关联起来,动摇官家信任,我等绝不可坐以待毙.我会上书自辩,陈明六塔河工程原委丶得失,痛斥谗言之虚妄,恳请官家勿信妖言,收回成命,或至少明令御史台丶刑部官员协同查案,以昭公允。」
在大宋的政治环境里,官家始终都保留着自禁中不经过中书省下发旨意,然后任命某个官员或调查某案件的权力。
前者被称为「斜封官」,后者被称为「中使狱」。
但政事堂的宰执们,同样也有权力劝阻官家,甚至拒不配合执行。
这种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实并不矛盾,反而是大宋政治体制的一种精妙设计,因为很多时候,官家并不是真的想提拔某个人或调查某个案件,只是藉此对外朝的不作为表态,以此给外朝施加压力。
「理应如此。」
一直没开口的曾公亮补充道:「同时,需要河北路安抚使丶转运使等官员谨慎应对,但凡涉及,务必据实陈情。」
曾公亮出身官宦世家,作为天圣二年的进士,跟宋庠的关系比较近,与文彦博和富弼等人反而素无交情。
去年,曾公亮在权知开封府的差遣上短暂镀金了几个月,就被紧急提拔进了政事堂,官家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文彦博,让文彦博在政事堂里不能做到一家独大。
再加上曾公亮跟六塔河案压根就没关系,所以他也不上心。
刚才没说话,就是怕脏水溅到自己身上,这时候也只是说了些不咸不淡的场面话。
见此情形,文彦博也不意外。
他只说道:「吾等需同心协力,共度此难关。」
随后他看向富弼:「富相随我一同上书?」
富弼点了点头,六塔河案,他的责任虽然不如文彦博那麽大,但怎麽也是个次要领导责任,所以他肯定是避不开的。
「咳咳.」
王尧臣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随后勉强道:「眼下官家正在气头上,你们上书,言辞需恳切,道理需分明,既要辩白,亦要体现顾全大局之态。」
「明白。」
随后,文彦博与富弼联名上书,以内侍常祸害地方以致百姓不宁为由,要求官家撤回中旨,经由中书省下旨,令御史台与刑部遣得力人员协同查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