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他们都这麽说,这位作曲家一时之间还真以为自己是不是产生了什麽幻听,但面对朋友们对自己专业水平的调侃,他一下子就涨红了脸庞,反驳了两句的同时,甚至开始希望米哈伊尔的音乐天赋确实是真的,好让这些调侃他水平的家伙好好开开眼界。
于是说到最后,这位作曲家反倒是来到了米哈伊尔面前,然后忍不住对米哈伊尔说道:「米哈伊尔先生,请加紧练习吧!为了我,请对他们展现你的惊世天才吧!」
米哈伊尔:「.」
对此米哈伊尔只能是先点了点头,来上一句我努力。
其实对于米哈伊尔来说,要想在这方面有所发挥,那肯定还是得有所铺垫的,一上来就拿出太复杂的曲子当然不行,而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钢琴乐无疑是在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这种情况下,要是想铺垫一手,那先来一些简单但是比较优美的曲子或许会比较合适。
至于究竟选什麽,米哈伊尔还在考虑当中,但肯定是会拿出一两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位作曲家的愿望估计会在接下来的某一天里实现
不过现在的话,帕纳耶夫等人显然没把这件事情当回事,而这件事大概是会作为一个玩笑在他们这些人中间的小圈子里流行起来,甚至都不用等到之后,当米哈伊尔练完琴再次坐到帕纳耶夫他们这里的时候,帕纳耶夫就已经对着米哈伊尔开了个小玩笑道:
「米哈伊尔,在亚历山大的口中,你已经是我们俄国的莫扎特了!就是年纪可能稍稍大了一下。」
「这种说法太夸张了。」
对于帕纳耶夫的这些话,米哈伊尔当然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而看到他这样的反应,帕纳耶夫心中唯一的那点疑虑也消失了,转而又同别人说起了话。
我就说!怎麽会再发生这麽离谱的事情呢?
完全就是亚历山大幻听罢了!
此时此刻,帕纳耶夫莫名地在心中松了一口气
而就当米哈伊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练习钢琴的时候,远在巴黎的屠格涅夫,由于这段时间没少参加雷卡米埃夫人的沙龙,那就难免会跟乔治·桑目前的爱人,同时也是在如今的巴黎非常着名的钢琴家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萧邦碰面。
坦白说,对于这样的会面,屠格涅夫多多少少是有些尴尬的,毕竟早在二战之前,沙俄和普鲁士就已经发动过「瓜分波兰」的行动,而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之后,尼古拉一世便兼任波兰国王,并且让那位让位给他的哥哥康斯坦丁去波兰担任总督。
而就在1830年,波兰一批贵族出身的青年军官和青年学生发动起义,他们袭击了俄国派驻波兰王国的总司令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居住的君士坦丁宫,攻占军火库打算解放华沙。
但在沙俄派出十二万大军镇压起义后,这场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而萧邦便正是一位波兰人,并且对自己的祖国怀揣着深厚的感情,自始至终都密切关注着波兰的情况。
因此他在面对屠格涅夫这位俄国人时,即便屠格涅夫在波兰问题上秉持着尊重和同情的立场,他也依旧没有给屠格涅夫好脸色看,而且遇到了多半是会毒舌几句。
对此屠格涅夫确实是有些无奈,于是便有意地躲着这位声名远扬的作曲家,尽量不跟他出现在同一个沙龙里面,即便他也确实发自内心地欣赏他的音乐。
但像这种事情,有时候赶上消息没那麽灵通的情况,一个不小心还是会撞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屠格涅夫则是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并不像之前那样在沙龙里面一直吹牛逼,而是偶尔会用略带惊奇的目光,看着那对并未结婚的恋人。
之所以惊奇,当然还是在巴黎的圈子里,对于这对恋人的关系,有些人确实是将其戏称为乔治·桑先生和萧邦小姐。
只是屠格涅夫虽然主动降低存在感,但随着《八十天环游世界》的持续爆火,就连乔治·桑都成了这部小说的忠实读者,以至于有时候会忍不住主动询问这部小说后面的剧情,看看屠格涅夫是否能『剧透』一下。
而屠格涅夫虽然不会透露,但偶尔也会稍微卖个关子,说出来一些模棱两可的消息让巴黎上流社会的先生们和太太们猜猜看。
这种事情当然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萧邦却是一个嫉妒心很重的人,以至于在这之前,跟李斯特交好的乔治·桑不得不减少跟李斯特在公众场合的互动,好抚平她这位爱人的情绪。
像现在的话,大抵是从乔治·桑那里听多了一位俄国人的名字,总之在有一次沙龙偶遇了之后,说着说着,这位身材纤弱丶面容惨白的男人便忍不住问起了屠格涅夫:
「我实在是听过这位米哈伊尔先生太多次了,那麽我想请教一下,他的音乐素养如何?是否有着很好的鉴赏能力?」
面对这个问题,虽然屠格涅夫努力回想了一番之后发现确实没怎麽听到米哈伊尔谈论相关的内容,但为了避免被这位音乐家嘲讽野蛮丶粗鄙,屠格涅夫便难得在米哈伊尔的故事上谦虚了一把:
「据我所知,他略懂一点,鉴赏能力应该也不错。」
「哦?真的是这样吗?」
听着屠格涅夫那谨慎的说辞,萧邦明显表现出了不信任:「我不信。不过听您说他接下来很快就要来到巴黎,那我到时候好好跟他交流一番就知道了。」
屠格涅夫:「?」
坏了,我是不是害了米哈伊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