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新制
月落星沉,晨光熹微。
张汤回府。
望着在门房彻夜静候的两个儿子,张贺丶张安世,心里的慰籍是难以形容的。
权力的争夺,他现在只用等着丞相公孙弘乞骨或寿终,便可以达到人臣之极。
自老相国始,大汉以丞相褒侯,到那时,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他,第一天授爵,便是列侯。
丞相丶列侯丶凌烟阁。
募然间,张汤惊觉,人生百步,他已经走了九十步了。
甚至,和天家丶和老相国家相比,他张家是真正的父慈子孝,悠悠苍天,何厚于我。
「父亲。」
「父亲。」
张贺丶张安世的呼唤同时响起,几乎是飞到的张汤身边,上上下下丶左左右右丶前前后后打量了下张汤,额上有些红肿,隐约可见血迹,身体不见有损伤,既心安又心疼,有几分想要落泪的意思。
父亲酷吏多年,手上鲜血无数,他们从懂事起,就担心会有报应降临,所以,父亲每次回来,
他们都会看的很仔细,父亲偶尔被急诏入宫,他们兄弟俩不顾春暖秋寒夏热冬冷,都会守着门房,
期待父亲早些回来。
张汤接受了儿子们的这份关心,轻轻拍了拍小儿子的脑袋,望着大儿子的眼神,笑道:「从今往后,为父就是万古不易的贼了。」
无论如何形容修饰削藩,都是在离间皇家亲谊,天下之事,皇家是表率,今遭奸侯离间。
只要这片土地上还在歌颂孝道,他的「乱臣贼子」之名就不会休止。
而这,便是不久将来会得到馈赠的代价。
张贺心惊了一下,忙道:「父亲是什麽意思?」
张安世也仰起小脑袋望着父亲,不明白父亲说的什麽意思。
「你们无忧了。」
张汤见两儿子依然不明白,没有再做解释,一手牵着大儿子,一手牵着小儿子,往着府内而去。
未央宫,宣室殿。
刘据没有睡下,只是简单吃了些糕点,便又回到了御案前。
代地之事,有舅舅和北军诸将定计,宗室之事,有张汤完善。
但有许多政务尚要他亲自处置,尤其是名丶器之事,刘据不会半分假于人。
丞相府已筛选了普通政务,摆到刘据面前的章奏并不多。
一丶惊蛰已过,乡野农家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自己的地头,整田春耕悄悄地开始了,朝廷当下诏遣县吏们下乡督耕,为祈苍天风调雨顺,朝廷当举「启耕大典」。
孝文帝年间,孝文帝采纳贾谊《积贮疏》的建议,于前元二年正月丁亥下诏:「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并在立春之日亲率百官耕种田,以此昭示重农劝稼的决心,后成大汉定制。
就是择一田地,大汉天子或君主亲自耕种,要下力气,心也要诚,据说这样才能得到上天庇佑,五谷丰收。
一旦出现欠收,乃至于绝收之事,那就是启耕大典时,大汉君主心不诚,惹得老天爷降怒。
刘据不是愚夫,知道丰收与否和所谓的心意没有什麽关系,纯粹看天意。
但百姓普遍不这样认为,皇帝是天之子,天怒,即是子之错,丰收不诵你,绝收就骂你。
尤其是近些年来,天灾人祸增多,诸地欠收之事时有发生,百姓们是怨声载道。
刘据记得,貌似在他三岁,能在田垄间行走后,他的皇帝父亲就将启耕大典的「重任」交给了他。
每次地方上报欠收之情,父皇就会狠狠责骂他一番,然后惩罚他一天不能吃饭。
现在想想,父皇是真的不当人啊。
自己不愿意背负「上天责罚」,让小小的儿子去顶缸。
不过。
攻守易形了。
刘据亲做朱批,「今父皇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南阳为我大汉朝耕农大郡,请父皇于南阳择地行启耕大典,万望心诚,得天之佑。」
「心诚」二字,格外厚黑,相信为父皇择地启耕的太常署官员能明白其中深意,为父皇挑选几亩难耕田地,向天示诚。
二,上已节将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