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岂知拔刀图一快,竟叫恩人赴泉台!(1 / 2)

大明王朝1627 一橛柴 6781 字 2天前

第154章 岂知拔刀图一快,竟叫恩人赴泉台!

新的寝殿,比起乾清宫要小上许多。

屋内照常也摆了桌椅,但比武英殿要小上许多。

大桌只能两人一张,椅子从太师椅换成了交椅。

秘书处的九人,就更是只有交椅而没有桌子了。

(附图,明朝交椅样式,不用就收起来)

大殿正上方一块崭新的牌匾,上书四个大字——「求真务实」。

却是和「认真殿」一样,都是陛下亲笔所题。

吴孔嘉抱着一摞公文,轻车熟路地去墙边拎过一把交椅,打开坐下。

不多时,黄立极丶李国普丶杨景辰等人陆续到齐,各自寻了自己的交椅坐下。

最后进来的,是高时明丶田尔耕与王体乾三人。

在这场会议里,他们也是各有一把交椅可坐的。

高时明一进门,便对着众人拱了拱手,扬声道:「陛下今日沐浴稍久,会议推迟一刻钟。」

说完,也自顾自寻了位置坐下。

一听皇帝暂时不至,殿内原本有些肃然的气氛顿时松弛下来。

「元辅,」李国普凑到黄立极身边,压低了声音,「如今施平湖乞了骸骨,内阁只剩你我二人,实在是捉襟见肘。待会儿面圣,还需提一提庭推阁臣之事啊。」

黄立极抚了抚须,微微颔首:「应有之意。如今又添了经世公文的审阅,你我确是分身乏术了。」

另一边,杨景辰则找到了高时明:「高公公,昨日陛下说新拟的考成法子尚有缺陷,下了会后,你我可否再议一议?」

而成基命则与顺天府府尹薛国观聊起了日讲的事。

「薛府尹,陛下说日讲续开,只是改为五日一讲。但这几日准备的新教案,陛下总是不满意,连着打回了好几次。不知府尹下午可有空闲,来翰林院指点一二?」

薛国观沉吟片刻,回道:「今日下午顺天府尚有府会,要不……明日朝会之后如何?届时,我将王肇对丶李世祺他们一并带过去,刚好一同参详。」

「如此甚好,那便有劳薛大人了。」

殿内一时人声嘈杂,各派官员,抓住这小小的空档,各自交流手头之事。

而秘书处的官员们,手中倒是没有实务需要处理。

只是同样抓着这机会,继续批阅呈上来的经世公文罢了。

吴孔嘉皱着眉,又看到一篇金包银文章,他毫不犹豫地提起毛笔,在上面画了一个气势凌厉的「X」。

心中的郁结之气,似乎随着这一笔,稍稍疏解了些。

他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目光不自觉地环视四周。

他看见田尔耕与王体乾正凑在一起,低声交谈着什麽。

田尔耕不时点头,又不时摇头。

离得太远,周遭又太过嘈杂,他听不清内容。

田尔耕似有所觉,忽然抬起头,目光精准地与他对上,嘴角微微一扬,点头笑了笑,随即又转过头去,继续与王体乾讨论。

只一瞬间,一股强烈的疏离感,就如潮水般将吴孔嘉淹没。

这殿中的文臣,有东林,有阉党。

可即便是阉党出身的黄立极丶杨景辰,手底下也还算清白。

而最不清白的王体乾与田尔耕,却一个是东厂督公,一个是锦衣卫指挥使,皆是天子近臣。

东厂依旧是那个人厌狗嫌的模样,可田尔耕执掌的锦衣卫,风评却在悄然扭转。

连续数期的《大明时报》上,锦衣卫抓捕贪官的报导,夹杂在「天子三问」的连篇累牍之间,竟也格外显眼。

报纸上将抓捕现场描绘得绘声绘色,民众的反应,贪官的恐惧,锦衣卫的大义凛然,写得竟与坊间的话本一般引人入胜。

每一期,这个栏目的热度,几乎快要追上那牵动人心的《辽海丹忠录》了。

想到《辽海丹忠录》,吴孔嘉的内心不由得又是一声叹息。

最新一回报纸上,王三才潜伏半年,终于寻得机会,用偷偷藏下来的菜刀,去刺杀后金的牛录额真哈宁阿。

——那个亲手斩下他父亲头颅的仇人。

未想到哈宁阿内穿内地走私而来的蟒缎,王三才的钝刀未能刺破。

最后还是拼死搏命,才将他拽入粪坑中溺死。

然而,刺杀成功,引来的却是更强烈的报复。

哈宁阿的哥哥抓不到凶手,乾脆对整个牛录的汉人阿哈(奴隶)行「十一抽杀令」。

那个曾将窝头让给王三才吃的王大牛,那个为他寻来草药的王三姐,那个将自己儿子旧衣物送给他的牛老爹……

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善良的人,皆因此惨死。

可直到最后,终究无人泄露,王三才就躲在地窖之中。

报纸上的收场诗他甚至都背了下来。

衔恨伏草半年期,

血刃终将仇头祭。

岂知拔刀图一快,

竟叫恩人赴泉台。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吴孔嘉只觉得这句话,像一根烧红的铁针,狠狠扎进了他的心里。

这种感觉,与自己何其相似!

他为报父仇,投靠魏忠贤,状告叔父霸占黄山,盗卖木植,挟资打点,希求停侵。

本以为是一场告慰父母的快意恩仇。

却未曾想,魏忠贤的胃口哪里是区区一个吴家就能填满?

一场大案下来,叔父杖毙狱中,诚然称快。

但叔祖母丶叔母丶堂姐全都自缢,又何其惨烈?

株蔓牵连之下,歙县通邑之中破家百千。

此事做到此份上,他不仅仅是自绝于乡里,就连官场之中也将他视作猪狗狼犬一般的人物。

欲辩无言丶欲辩无言啊……

这新朝,这新政,这朗朗乾坤,似乎蕴含着蓬勃的希望。

只是,这希望,他配得上吗?

他心中百味杂陈,忽然听到一声悠长的通传。

「陛下升殿——」

小太监清亮的声音响起,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众人纷纷离座,躬身下拜。

朱由检身着一身玄色常服,大步流星地走入殿中,径直来到最前方的御案后坐下。

「都平身吧。」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

众人起身。

吴孔嘉迅速收拾好翻涌的情绪,拿起纸笔,准备聆听记录。

这场会议,并非召对,也非觐见,陛下亲口命名为「拉通会」。

他们私下里也曾揣摩过圣意。

最终,还是黄立极的看法最被众人认同。

所谓「拉」,取自《周易》中「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之意。

所谓「通」,则取自「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意。

却没想到陛下,遍读史书之馀,居然对周易也有所涉猎。

「好了,各位爱卿,」朱由检并未急着议事,他往椅背上一靠,脸上带着一丝笑意,「今日,就不议具体事务了。」

他扫视众人一圈,缓缓开口。

「新政之事,咱们聊了好几日,总算有了个眉目。」

「但这事不急,明日的朝会之前也聊不出最终的结果。」

「就按之前说的,定十一月一日为期,再留足一个月,让各位好好聊清楚,聊透彻。」

「至于今日嘛……」

朱由检顿了顿,目光落在了薛国观身上。

「薛卿,京师新政一期之事,可曾整理完毕?」

薛国观立刻站起身,躬身回道:「回陛下,所有结果均已整理完毕,呈交高太监处汇总了。」

「锦衣卫裁撤之事呢?」

田尔耕与另一名官员起身:「亦已封档最新结果,提交高太监处。」

「宫中裁员事呢?」

「宫中监察事呢?」

……

朱由检一个接一个地发问,被点到名字的官员一个个站起身来回应。

他问的,都是登基以来掀起的实务。

这其中有的刚刚开始,有的则进行到一半,有的却已经完成。

这些,全都是他登基以来,挑选出的,能够立刻着手,且触动利益较小的事情。

如今,新政将起,是时候将这些「小成果」,拉出来给群臣亮亮肌肉,画画大饼了。

——要吃肉,就得来得早才有肉吃,来得晚了只能去做小孩那一桌了。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高时明身上。

高时明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朗声道:

「回陛下,已确认文武百官丶勋贵戚臣今在京者,共计一千六百四十九人参与朝会。」

「另,共计八十面屏风及所需材料均已备齐,各处引导的小太监皆从内书堂抽调,已排演多日,万无一失。」

朱由检满意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