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南风(1 / 2)

魏晋不服周 携剑远行 5526 字 20小时前

第215章 南风

石守信给了麾下那些世兵制将领们三天时间考虑,让他们三天后再来刺史府衙商议这件事。

可是当天刚刚入夜,李亮就找上门来了。

二人在府衙书房里落座之后,李亮便开口说道:「关于均田之事,今日李某询问了一下族内的远亲近枝,他们都……」

李亮说了一半欲言又止。

「他们都没有反对,是吧?」

石守信反问道,李亮沉默片刻,只得微微点头。事情就如同他事先预料的那般,族内除了血缘关系极近的亲属外,其他人几乎都是双手双脚赞成。

就算是有亲属不乐意,也没有到激烈反对的程度。

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意外,因为均田是一种很霸道的集权之策,它有两点功效很致命:

第一,强调了权责对应。

家里多一个人从军,免税的土地就多一倍。无论是耕种也好,从军也好,以家庭为单位,得到的好处都是实实在在的。

而作为世兵制管辖的普通人,都是在世兵将领麾下的庄园内劳作。出则为兵,入则为佃,干多干少都是世兵将领拿大头,无论是打仗还是耕作,积极性都大受影响,这样的军队通常不拿赏赐就不会出力。

第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虽然即便是实施了均田,如李亮这般部族首领的土地,依旧比族内任何人都多,甚至会多不少。

但已经分给部族内部各阶层的土地,却已经不在李亮等人的控制之下了。也就是说,他们这些头领如果想多拿多要,就要自己努力。

赚取军功也好,打理田地也好,都必须自己来,别想着剥削部族内的人,自己躺着不动就能吃得脑满肠肥。

试问,哪个族人又希望自己被族长剥削呢?均田受到底层热烈欢迎一点也不稀奇。

李亮今天去试探了一下口风,果不其然,几乎所有人都站在石守信这边。大家本来日子就过得苦,压根不想有一个爹,甚至好几个爹骑在自己头上。

一听石守信有均田的打算,立刻都是踊跃支持。

要不是这样,李亮今晚也不会来此了。

「使君,您是打算建立多大规模的一支兵马呢?以李某之见,均田令颁布后,只怕从军者不在少数。

如今麾下编制,不太够用了。」

李亮低声询问道。

他已经明白,均田之策是不可能更改了,最多是执行的细则还可以稍微调整一下。

「世兵制度的规矩暂时不改,但被选入的精兵,则必须均田。

选一次兵,就均一次田,天下没有免费的饭食。此事对你们来说,其实影响不大。」

石守信慢悠悠的说道。处理这样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平稳过渡,不要一刀都砍死。大家慢慢适应了新规矩,习惯就好。

这下李亮秒懂了,心中不由得感慨石守信办事,果真是滴水不漏。

均田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分田,不是人人有份的。所谓「均田」,实际上也叫「血税」。

从世兵中选拔精兵,给这些人均田,给这些所属的家庭免税。然后这些兵马,便是直接效忠于石守信的嫡系。

其他的人,依旧是隶属于各部的世兵,暂时没有摆脱枷锁。过往的规矩依旧,只不过开了一个口子,让世兵身份的底层看到了上进的希望。

这便会在军中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为了摆脱世兵将领的盘剥,各部族内的士卒,必须要表现得亮眼一点。

或者反过来说,当石守信主动开一个口子,要分一批土地的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表达忠诚!

如果有人既不努力又不忠诚,那就没办法了。机会总是有的,却也要看能不能把握住。

假设土地真的毫无原则均分,那干与不干都一样,躺着等分田不好麽?这样的烂规矩,谁又会真的出力呢?

这是石守信钳制麾下将领的策略,却又非常的温和与高明,重在长期,短期内影响并不大。

他给忠勇者分田免税,这不过分吧?

多劳多得,这也很公平吧?

除非是李亮他们这些人想单干,否则谁还能说什麽呢?说出去麾下的人都会离心离德。

「至于军队规模嘛,我打算今年秋收后整编出六千人,共计四部兵马,比例是一骑三步,每一部一千五百人。

将来再想办法扩编一倍,到一万二千人。」

石守信又补充了一句。

李亮点点头,他并不是亲自带兵的将领,所以对于这些事情,并没有很大意见。

这件事聊完了,二人便陷入沉默到之中。对于聪明人来说,很多事情还是不要讲太明白比较好。

石守信现在是官,李亮等人也是官面上的人物。

如果他们这些手下也得到了朝廷的拉拢,或者说直白点,就是被司马炎或者司马攸这样的权贵拉拢。

这些人本身就有自己的兵马,又得到官府背书,那不就可以撇开石守信单干了麽?

试问面对这样的情况,石守信该怎麽办呢?他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类似情况发生吧?

所以说,李亮等人要麽是部族首领,要麽是朝廷官员,二者只能有其一。若是都有,石守信这里就有可能压制不住了。

今日之谋表面上说的是给部曲均田,实际上问题的本质,还是权力的分配。

还是不要拿到明面上说比较好。

正在这时,李亮忽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来,他凑过来压低声音问道:「使君是打算利用齐王的名头,养自己的兵马,发展自己的地盘,对麽?」

他提了个比较犯忌讳的问题。不过也确实应该弄明白,要不然大家跟着石守信办事,心底都不踏实。

毕竟,大家经历了这麽多事,也从汉中的土豪爬到现在的位置。将来跳船损失极大,谁也伤不起!

「确有此意,我们几年内都不会回洛阳发展。」

石守信微微点头道。

拥有自己的部曲,那麽就不太可能入朝为官。这就好像石苞,虽然经常回洛阳,但每次待的时间都没有超过半年的,经常会被外调到别处。

石守信参与伐蜀,去的时候石苞在洛阳,回来的时候石苞虽然依旧在洛阳,但对方已经是外出公干,来回往返邺城多次。

「使君,您在青州的这一切,将来齐王若是想要,他一句话就能拿走。

比如修建的宫殿,新招募的部曲等等。您这麽做,岂不是在为旁人做嫁衣?」

李亮抛出了深藏内心很久的疑惑。

现在石守信所做的事情,相信司马昭不可能一无所知,更不可能不知道石守信的搞法有些吃相难看。

比如说在刺史府衙大肆任命亲信当僚佐官,一点都不给本地大户面子。

但为什麽朝廷就是不出手干预呢?为什麽连派个人来问一下都没有呢?

因为司马昭觉得,石守信无论做什麽,都是在给司马攸服务。自己的嫡子嘛,那当然要优待,又有什麽原因要阻拦呢?

石守信即便是做再多,也都是给司马攸打前站的。将来司马攸到了青州以后,石守信又能翻出什麽浪来呢?

假如石守信不是为司马攸办事,那朝廷会怎麽应对可就不好说了。

很可能,为一块土地的所有权,就有可能闹得满朝皆知,鸡飞狗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