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初入南国风满楼
自南京启程,跋涉千里,卢象升麾下的大军终于抵达了广州府城之外。
赤日悬于中天,将南粤大地炙烤得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
官道之上,一支肃杀之气凛然的军队正缓缓前行,与周遭慵懒闲散的氛围格格不入。
最前方是两千名宣大镇的精锐骑兵,只是这些习惯了朔方风雪的战马,显然对岭南的酷暑极不适应,不时焦躁地打着响鼻,马蹄在被晒得发烫的土路上踏出沉闷的声响。
紧随其后的是两千名京营锐卒,甲胄鲜明,戈矛如林。
数千人的队列行进间,竟无半点喧哗,军纪之森严,令人望而生畏。
这支大军如同一柄淬火的北地刚刀,被骤然插入了南国这幅温软柔靡的画卷之中。
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成片的蕉林和高耸的榕树。
树荫下,三三两两的本地民众穿着轻薄的葛麻短衫,光着脚,手里摇着蒲扇,打量着这支与以往看到的都不一样的军队。
他们交头接耳,口中吐出的是卢象升完全听不懂的方言,那语调婉转起伏,听上去倒不似在议论军国大事,反像是在商议着一桩寻常买卖。
卢象升端坐于神骏的战马之上,目光越过队列,投向远方那片模糊的城郭轮廓。
他眉头微锁,心中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
这广东,给他的第一印象,便是「松散」。
不同于北地那种官府威权深入乡里,百姓循规蹈矩的景象,此地似乎弥漫着天高皇帝远的自由与散漫。
官道上不见丁役,田亩间少有农夫,反倒是那些成群结队的商贩和看热闹的闲人更多些。
更让他感到不适的,是无形的排外之气。
广东布政使司衙门之内,一场盛大的接风宴正在举行。
广东承宣布政使钱士升丶提刑按察使杜应芳丶都指挥使俞安性,会同广州知府李逢节等一众封疆大吏丶地要员,悉数到场。
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菜肴如流水般呈上,无一不是山珍海味,极尽奢靡。
官员们个个满面春风,对上首的卢象升言辞恭敬到了极点。
「卢大人少年高第,文武双全,如今又得陛下简在帝心,亲率天兵巡阅南粤,实乃我广东官民之幸事啊!」布政使钱士升举起酒杯,率先敬酒,一番话说得是滴水不漏。
卢象升面沉如水,只是略一颌首,举杯示意,并未多言。
他不喜欢这种场合,更不喜欢这些言辞浮夸的文官。
酒过三巡,话匣子便渐渐打开了。
「唉,卢大人有所不知,」按察使杜应芳长叹一声,满脸的忧愁,「广东地处海疆,民风素来强悍,加以宗族林立,盘根错节,许多朝廷的政令,到了下面,实在是—难啊!」
都指挥使俞安性是个武官,说话便直白了许多:「末将执掌广东都司,深有体会!此地卫所糜烂,兵丁多为各大宗族子弟充任,名为官军,实为家丁。平日里让他们操练一番便推三阻四,若是有族中械斗,却是一个个生龙活虎,悍不畏死!朝廷的号令,远不如族老的一句话管用。」
「正是此理,」广州制服连忙附和,「故而我等在粤为官,凡事皆以和睦』为上。
需知,广东之稳定,全赖各大宗族与地方乡绅的鼎力支持。正所谓,因地制宜,方能政通人和嘛。「
一句句「地方不易」,一声声「宗族为重」,听在卢象升耳中不啻于公然宣告—此地的规矩,是我们定的!
卢象升不动声色,只是夹了一筷子菜,缓缓咀嚼。
他想起了临行前,年轻的皇帝在文华殿对他的密语:「建斗,广东之患,不在蛮夷,不在海寇,而在其官绅士民,早已自成一国。卿此去,名为巡阅,实为刮骨。「
当时他尚不解其深意,此刻,却已了然七八。
席间,一件小事更是让他将这点体悟刻入了骨髓。
一名布政使司的佐贰官上前,在钱士升耳边低语了几句。
钱士升听罢,眉头微皱,随即又舒展开来,对那官员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
转过头,钱士升仿佛是说一件寻常趣闻般对卢象升笑道:「卢大人见笑了,不过是番禺县两村为了一片桑田归属,起了些纠纷。唉,此等小事年年都有。好在此事已由当地黄氏与梁氏的族老出面调停,想来不日即可了结。「
说完,他便举杯再劝,仿佛此事已经没什麽必要再去关注的。
卢象升端着酒杯的手,在袖中微微一紧。
一桩田产纠纷,不问国法不经衙门,由两个姓氏的「族老」出面便可「了结」?
这布政使钱士升言语之间,对此不仅习以为常,甚至还颇有些赞许之意。
何其荒谬!
何其大胆!
这哪里还是大明的官府?分明是宗族的帐房先生!官府的权力,竟被架空至此!
卢象升只觉得寒意从脊背升起,皇帝所言的「官绅本地化」,其严重程度,远超自己的想像。
他缓缓饮下杯中之酒,酒液辛辣,却远不及他心中的那团火来得灼热。
宴席不欢而散。
次日,卢象升命士卒安营扎寨,自己则带着一队亲兵换上常服,打算亲自看看这广州城的市井风貌。
亲兵队长名叫周朝先,是个跟他一路拼杀出来的汉子,性格刚直,最是看不得欺凌之事。
一行人行至一处繁华的集市,周朝先见路边有卖凉茶的,便上前为卢象升和弟兄们买几碗解渴。